24/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打者愛也?

謝婷婷早前出席籌款活動時,大爆嚴母狄波拉管教嚴厲,小時候經常體罰她和哥哥霆鋒。現今社會,家長教子大多兩極化:一是百般呵護,要不就「打者愛也」,餐餐「藤條炆豬肉」。究竟體罰是好是壞?作為家長,又應如何取得平衡點?

打手板、跪地主、雞毛掃等「大刑」,相信不少人於童年時也領教過,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崔日雄博士指出,大部分孩子面對體罰都只覺痛而不知錯,漸漸形成「免疫症」,崔博士說:「孩子會形成錯誤觀念,認為做錯事大不了就痛一下,理性而言對孩子並無好處,更可能讓他有『凡事靠打』的錯誤觀念。」

獎罰有平衡點

現今大部分家長都有共通弊病,視子女為溫室小花,往往不忍心懲罰,令子女認定父母根本不捨得罰自己,崔博士說:「體罰是好是壞,實屬見仁見智,不過要教好子女,最重要是取得獎罰之間的平衡點。」我們請來多位專業人士提供意見,減少家長「嘔血」情況。

星級媽咪分享

楊婉儀收起心愛玩具

「如果孩子頑皮,首先會作出口頭警告,若繼續犯錯則要罰企角落(Punish Corner)、減少看電視時間、收起心愛玩具等,最後最重要當然是解釋原因,讓其明白做錯事的後果。假如孩子亂放東西入口,我也會輕力打手板,希望他能明白媽媽的用意。」

黎淑賢家教齊合作

「從前也曾打過大仔Pat Pat,事後發現只會讓他記得你打過他,甚至引起憎恨,所以到教導二仔、細仔時,我學懂先控制自己情緒,再跟老師詳談、配合,實行家教合作。我亦會跟囝囝講道理,例如細仔曾喜歡狂拿紙巾抹嘴,於是趁見到樹木時跟他說保護地球的故事,想不到他後來跟我說:『媽咪,我依家每次拎一張紙巾咋!』」

專業有Say!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崔日雄博士

不可過分呵護

「現今大部分家長都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甚至曾聽過孩子說:『打我就無咗個仔啦!』其實,家長可從正面教導孩子,設有不定時、不定量的獎勵,例如以星星獎勵計劃持續鼓勵子女,讓他們有動力之餘不會一下子便得到獎品,讓良好行為變得可持續發展。」

香港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輔導員 姚清嫦姑娘

認清專注力

「體罰會令孩子反感,以為父母只有權力及武力,而不是以理服人。普遍家長都高估了孩子的專注力,其實他們的專注力約只有20分鐘;再者,孩子頂嘴都只是表達意見,家長緊記跟孩子說道理是要讓他明白,而不是鬥贏他。只要消化孩子的言行,再向其解釋表達意見的正確方法便可。」

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 郭楚翹校長

以身作則

「隨着社會進步,學校已不會再以體罰去懲戒孩子。每當孩子跟家長頂嘴,最常聽到孩子說:『你都係咁講!』所以家長不應以硬碰硬,反應以身作則。最重要還是避免疏忽照顧孩子,皆因他們的一切頑劣行為,都是為了引起家長注意。」

精神科專科 陳國棟醫生

視乎年齡而論

「適量的體罰或可對孩子有阻嚇作用,但也要視乎年齡、事情的客觀情況而定。幼兒或許可接受輕微的體罰如間尺打手板,不過對十多歲的年輕人施行體罰,只會令他對暴力無所抗拒,或會導致暴力傾向、情緒、人格障礙等問題;所以家長應先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並視體罰為最後板斧。」

S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