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還原生命狀態

一直以來,香港沒出過甚麼舉世知名的作家,有人歸咎於香港欠缺歷史所致,又有人認為是因為商業社會過於重利。

可是連最功利、最商業社會的美國也屢有好作家出現,究竟香港發生了甚麼事?

幾乎所有被世界認識的香港創作人,都得離開香港,才能被認識、被欣賞。要不在外邊得獎紅回來,要不索性跳出井底,才能振翅而起。一輩子只留守香港而又被認可欣賞的,幾乎沒有。這個長年被認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雖也偶有綠洲,然而不少人不是生不逢時,就是未爬到綠洲已經黯然犧牲,無奈被埋。

也許香港其實並不欠缺有潛質的作家,只是欠缺讓他們成長發展的空間與養分。

章詒和在談論藝術與人文的時候,曾經這麼說過,藝術若跌入低谷,首先是人文氣息、藝術氣息的喪失,是文學家、藝術家身上所散發的隨意、溫潤、自然、悠然、超然的文化狀態的喪失。香港的失敗與可悲,正正就是這種藝術與人文氣息的欠缺。政府從來沒有幫助過,反而處處插手,民間自為的藝術社區,稍稍做出成績來,就會被政府與發展商合力拔走,活化摧毀,這種狀態下,怎可能產生好作家來?

所謂文化狀態,說穿了不過是很簡單的,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所以說,想香港的文學藝術稍為像樣,不是把更多的錢給藝發局亂批,也不是去鼓吹甚麼假大空創意城巿,而是盡可能還原文人的生存狀態,讓他們能真正自由地亂做自己想做的事,培育個性風格,做回自己。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