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我們都是旅人形

自從90年代文化評論創造了遊客﹙Tourist﹚與旅人﹙Traveller﹚這個相對的概念,大家就一直抗拒飾演感覺上較低級的遊客。任何旅行,即使只是三天兩夜的曼谷、台北之旅,也硬要說成是旅人的文化之旅,在網誌粉飾裝裱,自欺欺人。

雖說千禧年後已經很少人參加旅行團,然而不跟團,不代表你就不是遊客。當我們所有人都拿起千篇一律的旅遊天書,像攻略一樣跟隨指示把景點趕在指定時間走馬看花、火速攻陷,在大同小異的景物前做相同的動作,每次食物來到前必先以熟悉的表情構圖拍個不停,究竟有何獨特與個性可言?

我們自以為是旅人,其實卻是旅人形。

空有旅人的形態與口脗,骨子裏,卻是人形一樣,遵照最方便的路線,與最大眾化、最划算的行程,人到我到,人買我買,人吃,我不可以不吃;人有,我當然要有—我們就是以這樣的心態,出門遠行,消費所有異國風景。

千人一面的我們,沒有自我,沒有靈魂,也不懂反思旅行的意義,甚至連旅行後在網誌發表的感悟,也要轉載別人,人云亦云的傀儡人形。

旅人形,也許這就是新世代偽裝成旅人的我們最貼切的形容。

明明只是吃喝玩樂,卻要裝作文化體驗;明明生活空虛蒼白,卻偏要偽裝成繽紛多變;明明不是那個層次,卻偏要買來各種有名牌圖案的便宜小物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態……這種人最可憐,像氣球,一刺即穿。偏偏我們的石屎森林,卻漫天氣球,壯麗飄浮。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