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回溯六、七十年代香港緬懷一起走過的日子

過去數十年間,香港從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發展成國際知名的大都會。這全憑香港人的拚搏精神外,還有賴它的優越地理位置及把握不少難得的經濟機遇,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說是香港發展的重要轉折期,無論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突破性的發展,並為八十年代至今百業興旺的局面奠定基礎。最近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展覽,就透過豐富的歷史圖片和影像片段,讓廣大市民回顧過去難忘的歲月,細味這段陪伴我們成長的集體回憶。

六、七十年代內地政局和國際政治形勢風起雲湧,為處於東西方夾縫的香港,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林國輝表示:「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的重要階段,適逢戰後有大量移民從內地湧入本港,從1960年至1979年間,本港人口激增二百萬,人口膨脹令物資匱乏,因此生活過得並不容易。幸而當中有不少是年輕人,部分更是資本家,他們憑着克苦拚博及同舟共濟的精神,以其資金、技術和力量,尋覓出自己的發展路向、奠定經濟基礎。而香港各行各業更在這廿年間迅速發展,其間不少基建如海底隧道、地下鐵路、船灣淡水湖及大型公共屋邨等亦紛紛落成,直至現時我們仍然受惠。」

經濟騰飛 現新氣象

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百業興旺,由衣食住行、文娛康樂、以至社會氛圍等範疇上,均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景象,讓普羅大眾經歷嶄新的生活體驗。林國輝說:「香港處於中西文化的交匯點,相比鄰近地區,香港的西化程度甚高,更快人一步接觸外國潮流資訊,促進社會文化的轉變,如服裝上有西式的迷你裙、喇叭褲逐漸取代唐裝衫;飲食上就有西式快餐、酒店咖啡廳的出現等。」

本土意識 逐漸增強

與此同時,接二連三的社會事件亦逐漸令香港本土意識抬頭。這段時間的香港社會政策尚未完善,因此出現不少抗爭運動,如反天星小輪加價及反貪污運動等,再加上當時受到內地政治局勢的影響,引發1967年的暴動。經歷這些風潮後,政府開始關注與群眾的溝通,更特別為青少年籌辦各種康樂活動,另外又透過攝製廣告片宣傳『香港是我家』訊息,加強各界凝聚力,漸漸新一代人開始落地生根,將香港視作自己的家園,本土意識亦逐漸成形。

文物徵集大行動

配合是次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現正舉行「1960至1970年代香港社會生活展覽暨文物徵集行動」,向市民徵集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文物,包括街頭照片、教學用具、兒童讀物、包裝招紙和禮盒及銀行錢罌等,希望透過市民的參與,合力保存港人的集體回憶。徵集所得的文物,將有機會在博物館的展覽中公開展出,與大眾一起重溫舊日香港的足迹。徵集行動將於6月30日結束,有意捐贈者歡迎致電2724 9087或2724 9035,與歷史博物館聯絡。

「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展覽

展期:即日起至6月30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時間: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免費參觀

查詢:2724 9042

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

資料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