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2010

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揭幕 深入社區推廣藝術活動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2010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現已展開,22位社區文化大使將帶給大家五百多場精彩活動,並透過各類教育與趣味並重的表演藝術外展活動,令市民對藝術文化有更深認識,培養他們對表演藝術的興趣。

社區文化大使亮相

2010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在日前舉行了開幕禮,出席的22位社區文化大使包括:新域劇團、默寄默劇團、7A班戲劇組、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劇場空間、浪人劇場、香港偶影藝術中心、風車草劇團、真証傳播、香港展能藝術會、「郭偉傑、梁美嘉、張熙傑」、動藝、黃肇生、香港青年京劇學院、劍心粵劇團、京崑劇場、無界樂人、竹韻小集、辛小紅、不加鎖舞踊館、謝漢文及多空間。

他們將走進社區,舉辦合共580多場活動,當中涵蓋了音樂、舞蹈、戲曲、劇藝及跨媒體藝術,而活動形式更是多姿多采,包括工作坊、示範講座、展覽、演出及嘉年華活動等,向市民大眾或不同社群推廣表演藝術,提高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大部分活動是免費入場,舉行地點都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地方,例如公園、廣場、街頭、商場、社區中心等。

致力籌辦藝術活動

為了令計劃精益求精,大會於開幕禮後舉行了研討會,討論如何推動社區藝術的發展,參與嘉賓包括陳錦標博士、蔡錫昌、潘少輝、陳起馨、麥秋等多位資深藝術家,與在場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交換心得及寶貴意見。

當日出席開幕禮及研討會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高級經理(觀眾拓展)朱靜嫻女士表示:「由1999年推行至今,『社區文化大使計劃』已經踏入第10屆。一如以往,每年都會公開邀請本地的表演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出任社區文化大使,籌辦各類藝術外展活動。歷年來,共有超過70個本地藝術家及藝團參加,為市民籌辦超過140項計劃,每項計劃都各具特色,充分展現出各個藝術家以及藝團的不同風格。」

與此同時,朱靜嫻女士亦藉機會感謝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多年來對「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支持,他們的積極參與令計劃可以延續至今,希望日後能夠繼續並肩攜手,為推動社區藝術而共同努力。

展現藝術力量

十年來,「社區文化大使計劃」不但為市民帶來豐富的藝術表演節目,更為一眾藝術團體或藝術家提供更多創作空間,藉着富有創意及趣味的演繹方式,讓觀眾感受藝術力量。

曾於2003年全國木偶皮影「金獅獎」比賽中榮獲「特別獎」的香港偶影藝術中心是今年社區文化大使之一,其計劃《偶戲傳奇之舞偶樂繽紛》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意表演方式,使傳統木偶、皮影以嶄新面貌展現在舞台上。藝術總監黃暉先生表示,藝團會舉辦皮影、提線、杖頭及掌中木偶的製作及演員工作坊,讓市民對偶戲藝術有更深認識。

嶄新意念創作

相信不少觀眾對浪人劇場在上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水上風雲》演出留下深刻印象,今年藝團又有「新搞作」,由擁有參加「社區文化大使計劃」十年經歷的譚孔文先生擔任藝術及製作總監,創作《潮州好漢》,重新發掘在香港的潮州人的生活特色。執行監製鄧耀銘先生介紹「尋找潮州人」的文字及視覺記錄工作坊,導師將邀請眾學員走訪香港的潮州家庭、食肆等地方,並利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再次將這個或許被大眾遺忘的「潮州人」世界展現出來,讓大眾感受他們刻苦耐勞、樂天知命和堅毅不屈的精神。

深化計劃融入社區

劇場空間將承接過往兩年所舉辦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繼續深化計劃內容,以持續發展區內文化活動為原則,創作《天城事件簿-創造我們的故事》,於天水圍區內建構出文化氛圍。計劃意念及戲劇指導余振球先生表示,劇團將透過不同類型的外展工作坊,研究天水圍及元朗一帶的歷史文化,並將所得資料整理成文字、繪本、劇本等記錄存檔,再結合眾學員的演出,以及區內機構的參與,為區內提供別具特色的藝術娛樂,在推廣創意文化之餘,又能凝聚社區力量。

體驗「潮語」文化

風車草劇團的《正版音樂劇場》,以音樂劇場為基礎,將香港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用語,來一次全面「活化」。劇團製作一系列以粵語正音、正寫、廣東字義為題的藝術創作工作坊,以香港年輕人日常用語為題材,搜集學員對香港語言及文化的觀感、回憶或生活感覺,透過導師指導及研習,發展成有聲有畫的文字劇場,並透過社區巡迴演出,引發市民對本土語言文化的興趣。

有關2010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

活動詳情可瀏覽:www.lcsd.gov.hk/ab

查詢:2268 7367

資料: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