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從小吃大:新食力

方才忙完組織安排到哪裏去吃團年飯,又到了要周張春茗該到哪裏吃?剛在老店晚宴吃完了傳統如太爺煙熏雞、話梅豬手、芋頭鵝煲、大良野雞卷再加一大盆齋菜,實實在在很是高興。翌日中午在一新派酒店中菜廳卻又碰上滿堂吉慶、喜上眉梢、大展鴻圖、艷影紗窗等等要動腦猜謎的菜,過年過節講講意頭當作良好願望也無可厚非,但心想這些玩字的玩意早晚要收爐被淘汰。

一餐兩餐這些重量級飲宴還可以,再吃下去就自覺有點煩躁兼浪費,幸好身邊的「另類」友人比較多,邀我到大埔吃了餐區區$10就有6個菜的扶貧午餐,主辦單位每天派員到街市或者食物供應商那裏收集快將過期、不合包裝要求或者每天賣剩的新鮮食物,經過篩選,留下大概6成可以進食的,另外,不宜食用的就會轉送有機農場作為堆肥。

這些本來經已成為廢物的食材,每日回收後即時由工作人員發揮創意,隨機應變的好好利用,打破了街坊最初覺得是在吃「菜頭菜尾」的誤解,而街市檔販也由最初不明其來意,發展到主動為這計劃提供蔬果和肉食,成為「合作夥伴」。

社會上不同階層有不同飲食需要和標準,能夠打破成見,認識了解和接受對方,特別是支持和扶助弱勢社群,此時此刻更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