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零售業步入寒冬,早前發出盈警的零售股業績亦一如所料,包括服裝鞋履、化妝品、珠寶首飾在內各領域的零售業龍頭,其盈利均告大跌甚至虧損。大行亦大幅調低本港珠寶商投資評級及目標價。自去年年初起,香港市道已感到絲絲寒意。如今低迷情況愈演愈烈,如何應對的確讓零售商頭痛不已。

這場零售寒流觸及了各行各業。企業業績不佳背後的因素各異,有的是受到人民幣匯價突如其來貶值而錄得一次性匯兌虧損,有的則指因股市大幅波動,進一步打擊了脆弱的零售市場。但歸根究柢,還是內地客消費大減。

內地客消費減少亦有不同原因:一、宏觀經濟不景,大手買首飾買名錶的豪客大減;二、美元獨強下,港元相對偏貴,消費力流向有匯率優勢的地區如日本及歐洲等;三、早前的「趕客」陰霾未散之餘,再添「致命」事件,旅客不願來港消費的問題持續發酵。

本來,這些不利因素是可以隨着時間的消逝而被淡忘,然而,電商崛起,內地零售實體店生意沉疴不振,對本港商家可說是雪上加霜,網購的威力恐會造成結構性損害,不但北水不再,連本地消費力亦見流失。隨着本港年輕人及家庭主婦對網購逐步接受,跨境網購愈見普及,從今年「雙十一」的破紀錄銷情就可見一斑。

事實上,不少分析指出,目前的零售業寒流較○三年「沙士」期間更為嚴峻,「沙士」對零售打擊僅短短數月,當年獲中央送大禮,推出個人遊撐起了本地經濟,但現時面對的既有經濟周期問題,亦有行業結構問題,故市道低迷難望短期內可以扭轉。

本港商家向來長袖善舞,面對漫漫長冬,自然要開源節流,與業主洽談減租更是順理成章,但可惜的是,減租只能惠及租約到期的店舖,遠水救不了近火。很多商家在聖誕及農曆新年等零售旺季來臨前已捱不住。對珠寶鐘錶商來說受惠亦有限,始終有生意、有收入才是經營之本。

在開源方面,藉着開設網店放眼內地不失為應對之道,既可接觸億計潛在客戶,亦可打響名堂,但無奈網店與實體店經營手法差天共地,無論定價、推廣、以至庫存管理均須摸着石頭過河,不少企業在開拓網銷經年仍錄虧蝕。

可見,如何擺脫困境,成為一眾零售商的一道道難題。話雖如此,本港零售業優勢亦算明顯,貨真價實仍是金漆招牌,港貨在內地人心目中仍佔有一席重要地位,購物天堂的美譽尚未褪色。對於有實力的企業來說,更是搶佔市場份額的好時機。零售商只要懂得求變,適時促銷減低庫存、提高營運效率、不斷提供優質服務和獨特的產品,加上有舒適的購物環境,相信必能克服困境,安然度過經濟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