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說科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使地球村的誕生,這種情況在商業上尤為明顯。地球村的出現不單改變了商品的供求,更帶來了新的全球化商業模式。

以往我們談到跨境貿易,往往最直接想到的是把商品從海外進口到當地市場銷售,或是將商品出口至海外銷售。惟這種模式往往涉及較高的成本和風險,開拓的市場空間亦未必如想像般大,如商品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未達預期,特別是對於一些有期限的商品而言,這時候商家便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和成本,並往往成為企業「走出去」的障礙。若商家同時開拓數個海外市場,風險就更難以控制。

試想像,商家若能在出貨以前就得知當地市場的需求情況,再因應消費者需求運送商品,就可以大大降低跨境貿易的風險,亦能以更相宜的價格提供商品,令買賣雙方亦能從中得益。

近年愈來愈多國際品牌和商家選擇與大型電商平台合作,以拓展中國消費市場。

降低開拓市場成本

這些國際商家並非沒有能力自行開拓市場,但與電商平台合作,卻能讓他們以高效的途徑接觸到大量消費者,從而大大降低開拓市場成本及提高成功率。

舉一個簡單例子,美國的櫻桃運到中國銷售,傳統是由一個貿易戶向農夫收購了櫻桃,再運到中國各地的商戶進行銷售,等待消費者選購,中間需時較長,亦難以確保銷情。不過,通過與電商平台的結合以及大數據的分析,簡單的一個動作便能為跨境貿易創出新的模式。

內地最大電商平台近年便開始與美國櫻桃農夫合作,幫助他們把櫻桃從美國向中國市場出售。與實體商戶不同,電商平台這次採取了預售模式,事先把中國消費者的需要聚集起來,集中訂單後便轉交農夫,再從樹上摘取櫻桃運往中國,電商平台再把櫻桃送到消費者手上。

可以想像,這種模式有效提升農夫的供應鏈價值,因為所有的運輸都擁有訂單的保證,不再發生庫存銷售緩慢、或過了食用期限產生浪費的情況。而大量直接從源頭訂購的櫻桃,亦使得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新鮮的產品與更優惠的價格,致使這種模式大受歡迎。單在去年,透過這種合作模式銷售的櫻桃數量便達到600噸。而這種互惠的模式,正逐漸複製到不同的新鮮食品和海產上,進一步促進了全球化的商品貿易,最終形成一個「全球買、全球賣」的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