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欲透過「互聯網+」活化各個傳統產業,期望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唯有研究指內地智能手機上網速度較部分落後國家還要慢,上網費佔國民收入比例卻較部分發達國家更高。中央終看不過眼,兩度提出要求行業「提網速、降網費」。軍令雖如山,但網絡由三大電訊商長期壟斷,「加快減慢」的問題始終不易解決,「互聯網+」要進一步成為新經濟引擎恐說易行難。

今年是中國的4G建設高峰期,三大電訊商已全面獲准展開4G業務,目標今年新建4G基站逾六十萬個,網絡基建投資總額逾四千億元人民幣。不過,在宏大數字背後,更凸顯中國雖為全球最多智能手機用戶的國家,但訊息基礎建設落後,隨着整體上網流量愈來愈高,網速愈來愈慢,也就理解到中國網速在世界排名第八十多位的原因。

中央不認為「提網速、降網費」是行政指令,直指「不降(費)不行」是市場選擇,但內地網民慢速上網已多年,投訴多年都未獲正視,現在中央一聲令下,工信部及電訊商立即回應,反映問題癥結其實是政府一手造成。任何市場出現壟斷或競爭力不足,營運商賺錢容易,豈會自動削價,銀行及電訊業如是,只有開放市場及引入競爭,才可做到真正的薄利多銷,提高經營效益。銀行被互聯網金融殺個措手不及,實屬意料之外,意味着電訊商未來主動大幅減費或屬一廂情願。

「互聯網+」以互聯網為基礎,開發出雲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應用技術,將之結合傳統製造、零售及金融等行業,進化成電子商貿及互聯網金融等,也孕育騰訊、阿里巴巴及京東等電商巨頭。與此同時,內地也有太多渾水摸魚的「圈錢」活動,有上市公司改名讀音近似P2P,業務轉型十畫未有一撇,也有煙花工廠變身P2P金融平台,略為包裝,股價便多日漲停。

互聯網可孵化創新的生意模式,有助降低創業成本,甚至帶動社會投資及消費,中國本身就是最佳示範,社交網絡等科技應用技術不只為社會注入動力,更能帶動實際經濟增長。不過,初創企業要取得成功,必須有軟、硬件的配合,發展過程畢竟需要時間。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即使中央政策傾斜於「互聯網+」的方向正確,但短期對經濟難收顯著效用。

互聯網是一個惹人遐想的故事,美國初創企業獲得天價估值,投資者都渴望押中下一間facebook及蘋果公司,但相信大部分結果不似預期。若中國想捧出下一間阿里,甚至更多的阿里,創造出新時勢,以推動內地經濟結構轉型,恐怕結果同樣難有保證。一句「提網速、降網費」,反映大政府、小市場的寸步難行營商環境,新經濟死結還待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