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消息稱,央行在籌建互聯網金融協會,有望在六月前成立。其實有關事宜早在上月已提出,當時適逢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就監管不對稱鬧得沸沸揚揚,其後當局叫停了互網某些業務。這一段交鋒,顯示互網金融來勢兇猛,一時間傳統金融難以招架,終致引發監管出手,要將互網群獅關入籠裏。

互聯網金融協會就是這樣的籠子,這是隸屬於央行之下最高規格的行業協會,而並非行業自發的組織。之所以戲稱籠子,因為是以自律的形式為主規範行業的機構,即是立規矩約束、規限,但並非官方直接施加的監管。好聽說法,是官方與企業間的橋樑;不那麼好聽說法,是監管的緩衝地帶。

早前監管出手規限互聯網金融,引起輿論批評其粗暴監管,央行一邊說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一邊卻為保護傳統金融的既得利益,不惜打壓互聯網金融,輿論呼籲「創新監管、柔性監管」。當中暴露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所謂創新監管、柔性監管該怎麼搞,當局既無經驗也沒頭緒,權且借行業協會試水。

設立行業協會後,監管者可減免事前直接出手的需要,由業界先作自我規範,也免去外行監管內行,抓不住要害的失誤。藉由行業自律規範,當局希望摸索出創新監管、柔性監管的尺度,這不失為一條極好的路徑,可以大大降低政府與企業直接衝突的機會。

然而,政府與企業的直接衝突降低了,不是理念衝突、利益爭拗自動消失不存在,監管進入平坦直路。約束與規限總是讓人討厭的,尤其對於自由的互聯網更是如此。就着監管互聯網金融的衝突,很大程度回到互聯網金融協會之內,這是由協會的結構「先天」決定的。

據悉,協會之內包含銀行、基金、信託、第三方支付、P2P機構,這串名單涵括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利益針對的雙方在同一平台,制訂互聯網金融的經營規範,能沒有衝突嗎?可見,早前在傳媒上的口水戰,會轉到協會這個籠子裏拗個分明,直到拗出共識來。

互聯網金融協會內去拗個分明,央行難道坐觀獅子籠裏互鬥?有人擔心,傳統金融會與互聯網金融「同流合污」,搞出一些不正道的「規範」來。譬如,虛擬信用卡能否因為銀行與互聯網兩利業務開拓而大開綠燈?顯然不行。任由虛擬信用侵入傳統金融,會為金融體系引入難測的風險。因此,央行要將協會置於眼皮底下,畫下紅線、底線以示參與其中。

催生互聯網金融協會,不是融入互聯網後的金融創新,利益擺平了,相關監管大功告成。這只是鋪下一條路,可以邁開步了,對於內地而言,金融改革開放的含義,不限於對外開放市場及破除壟斷,迎來互聯網的衝擊,改革開放的進程會大大加速。相形之下,監管大落後,既要急起直追,又要創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