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匯率在香港實施三十年,在這溫故知新的日子再成敏感話題,但正因為性質敏感,每當有脫鈎的倡議,特區政府財金官員均即時否定此可能性,好像忌諱至不適宜擺上枱面談論。不過,縱使脫鈎不能宣之於口,財金官員也應不時檢討,順應時代轉變。

財金官員多次重申港元與美元掛鈎是最好的選擇,是否真的是唯一和最好?一直惹來質疑,較貼切的說法其實是聯匯乃最安全的選擇。美元仍然是國際上最通用的貨幣,香港既然被喻為「汪洋中的一條船」,能與美元此「超級巨輪」共同進退,便不怕任何風浪。然而,有得必有失,近年香港市民飽受通脹之苦,樓價泡沫催生惡果。歸根究柢,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及長期超低息環境是禍首,結果是香港這條小船被拖着下沉,市民消費力反而不及十年前。

無可否認,香港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屬極其微小的經濟體,但比香港更小的新加坡亦可擁有獨立的貨幣,這些年來不少貨幣亦已相繼與美元脫鈎。近年在經濟競賽中,新加坡處處領先香港,其中一個原因是擁有匯率和利率的自主權,得以因應本身經濟的冷熱而自行調節。相反,香港與美國是南轅北轍的經濟體,卻被對方的貨幣政策牽着鼻子走,自然患上「適應不良症」。即使港元要依傍其他貨幣,例如掛鈎人民幣在內的一籃子貨幣,已早有學者倡議,障礙卻來自官方的企硬態度。

政府不敢碰聯匯,並非因為經濟體太小,而是膽子小。位高權重者口說以不變應萬變,實際是抱着「少做少錯」主義,尤其聯匯這燙手山芋更是碰不得、提不得,即使長遠對香港發展有利,惟一旦脫鈎,即時可見的是物價、薪資、保險、強積金可能出現混亂,陣痛在所難免。政府為免動輒得咎,惟有將問題一直往後拖延下去。

脫鈎的最適當時機自當是經濟最穩定之時,但這個日子無論在過去和將來均不會出現,因為全球金融永遠存在危機和不明朗因素。脫鈎的下一個契機是當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時,或可在數年內實現;人民幣在國際上日益吃重,並已與香港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香港的最大貿易夥伴早已由美國換成中國,人民幣與美元孰輕孰重毋庸多言,但改變一個沿用多年的制度,莫說要有很大勇氣,後果亦難料。現在距離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日子仍很漫長,反而可讓財金官員有時間從詳計議做好準備,切莫為捍衞(聯匯)而捍衞,抹殺其他出路。

市場每當有脫鈎之意見,港元匯價隨即出現不尋常波動,像是一句咒語般惹來大戶狙擊。八三年香港深陷前途危機,現今政治局勢相對穩定,香港和中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後盾,大鱷要衝擊港元已經不易。聯匯的功績無可否定,可是時移世易,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需求,應變則變,死抱聯匯當水泡無疑可苟且偷安,但溫水煮蛙到頭來令香港的競爭力給內地城市超越,香港要把握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商機,便絕不能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