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在九月份共發出九個新基金牌照,當中最矚目是三家內地知名基金在港開業,包括長盛基金、百域資本及澤源資本,同時亦少有地有多家「洋人」班底的基金。上述基金領牌後,踏入第四季開始可在港大展拳腳。長盛基金是內地十大元老基金之一,頗有歷史的老字號。這情勢將是香港基金生態改變的先兆,帶出這一先兆的緣由,是根據CEPA十的有關規則,將啟動兩地基金互認。

因為一旦實現兩地基金互認,香港註冊、管理的基金,獲准在內地銷售,一些原有的QDII及QFII機制下的基金產品,包括RQFII將統統為之失色。中港基金業將有新的玩法,使龐大的理財基金,吼準香港領牌這條捷徑,加上內地日漸興起互聯網銷售,內地基金、理財市場已被置於高度開放之下。香港因而成為中外基金業者火併的市場,勢上演連台好戲。

在兩地基金互認之前,香港雖然基金業表面「蓬勃」,但截至去年底擁有一千八百四十多隻認可基金在本地營運,僅三百餘隻是在港註冊的,只佔總數的一成六多些。上述基金在港管理的基金資產逾十二萬億美元,但在港註冊的基金所管理的只佔約百分之四點五。據此特點,香港充其量不過是歐美分銷基金的中心,被戲稱基金「超市」。

在兩地基金互認後,外資可以在香港註冊,吸納專注投資海外股票和債券的內地投資者,無需受制於須在內地設複雜的合資體制。這是目前外資緊盯的商機,雖然兩地互認未有明確時間表,但外資基金公司已提前部署,以搶奪先機。有估計指若兩地基金互認落實,香港可集註冊、管理、投資及銷售於一體,躍升為美、歐之後,全球第三大互惠基金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轉變中,中資基金明顯姍姍遲來,現時被迫急步快趕,像長盛基金這樣的老字號,也能預感到日後的威脅,趕緊邁出來港領牌這一步。上月初,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在港成立,將是中資基金來港扎根的標誌性事件。然而,中資基金來港計算起來已有六年歷史,一直無大進展,現今忽然意識到落在外資之後,落在商機競爭的下風。

畢竟驟然要在港插旗布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並非買張機票或車票就來了。中資基金已痛感落於人後的無奈,一方面加緊啟動來港領牌,另一方面以行業訴求,游說中央緩行兩地基金互認,以便贏得時間。正因中資有此一手,互認的決定或有變數,開閘有可能後延。中資基金這麼做,充分顯示已陷於對新形勢準備不足,應對被動的狼狽處境,火併外資打得贏大有疑問。

何況,早前內地一些王牌基金經理,有感於內地市場的局限,流失去境外包括香港市場打拚,令內地基金業因人才外流,有如受到內傷;此外,過往中資基金關起國門經營,養成一股不正之風,今春當局掀起監管風暴整肅,不少基金公司管理高層被整肅下台,顯見基金業面臨嚴峻的內部問題。來港領牌後並不表示及時贏了競爭,相反是人才考驗和監管適應的新起點,進展如何還須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