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上對如何取得建屋用地的意見紛紜,除了對應否動用郊野公園土地有正反意見之外,有人提出收回所有高爾夫球場建屋,甚至收回快活谷馬場(筆者對此反對)開發土地,又有人提出檢討人口政策,停止或減少新來港定居人士,藉以降低房屋需求,這些意見都可以提出來作理性探討。

多收移民添競爭力

香港的未來發展受到兩項限制,分別是可供發展土地短缺和人口,較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深圳都少。內地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大城市生活,帶來民工,亦是有利經濟的人口紅利。

新加坡近年亦積極引入適合該國發展的新移民,反觀香港,現時新來港人土以家庭團聚、專才計劃和投資移民等理由,是在控制底下的緩慢人口增長,另一重要原因,亦是受制於土地房屋短缺。假如能夠解決「地」荒,其實香港應該讓人口增加到最少1,000萬,在競爭力上才能與上述城市媲美。

無論是開發新市鎮、維港外填海、規劃檢討、增大容積率等取得建屋用地,都或多或少影響某些人士的權益。香港不能因此就甚麼都不做,否則代價就是樓價租金更高,結果是全港市民都受影響。

重稅遏炒禍及無辜

現時港府為要壓抑需求,以抽重稅方式令交易成本大增,樓市交投大幅萎縮,首當其衝的是地產代理、律師行、銀行按揭部門等行業,數以萬計的從業員家庭生計受到影響。

調控樓價的理據是為了幫人上車及預防樓市泡沫爆破,筆者認為這些只屬短期性質,要是長期實施,客觀效果是為了一部分未置業市民而打壓另一部分市民生計,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長遠對香港經濟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