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銀行中期業績基本見光,儘管整體利潤增長仍有睇頭,但不良貸款表現惡化,亦「家醜」難遮掩。不良貸惡化的緣起,與經濟增長下行及產能嚴重過剩有很大關連,內銀可以推諉非戰之罪,但補鑊執漏是避不開要做的事。從內銀業績披露不良貸情勢,基本與市場推測的脗合,大銀行情況好些,小銀行情況差劣些,但信貸在銀行的交易與牽連錯綜複雜,風險情勢尚不明朗,小銀行高風險,未必大銀行就安然。

早前乘公布中期業績機會,有銀行高層開始承認不良貸大幅上升,顯示了資產質量惡化的事實。市場希望這是內銀正視風險的開端,因為以往內銀高層總是對不良貸惡化的質疑諱莫如深,巧言避開不良貸總額上升,用看上去仍好的不良貸率遮掩資產惡化,更不用說免提當前信貸拖欠情況惡化。要解除信貸風險,首先就要正視它,銀行高層就業績評估,有了正視資產質量惡化的態度,才有解除風險的決心和行動。

實際上,宏觀經濟這外因,逐漸形成內銀信貸成本增加、息差收窄及非利息收入承壓的內在打擊,內銀中期業績麻麻,對全年業績抱有期待,希望尚會落空。因為除了不良貸惡化,資本實力弱化,融資能力及流動性弱化,仍困擾未來的經營,尤其在監管變得愈來愈嚴格之下,銀行解決所有的內在打擊難度大增,短時間無從得以脫胎重生。

早前發生的「錢荒」現象,向內銀注射了一針清醒劑,既定的經營方式無可持續,不思改善只有死路一條。面對中期業績的警號,內銀仍讓市場有「錢荒」再來的擔心,但「錢荒」這一針清醒劑,不僅刺醒了銀行,同時也刺醒了中央,警覺到銀行體系問題的嚴重。

在內銀諸多煩難糾結之下,中央日前出手了,國務院作出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決定,對應領導人「盤活存量」的說話精神,有了部署。

這一招為何而來?是補鑊執漏的舉動。內銀目前可以說已經到了持續經營舉步維艱的劣境,有幾個攔路虎擋道:一是資產負債期限嚴重錯配;二是存貸比考核壓力難消;三是資本充足率須符合新規融資需求殷切。要為這個難局解套,信貸資產證券化就是一條捷徑,因此成為中央催谷的重頭戲。這一招的大忌是「過猶不及」,恐防形成像美國那樣的次按資產氾濫成災,因此中央推動信貸證券化,要以擴大試點的方式,謹慎逐步前行,並就再證券化設下禁令。

由此可知這一招有個以慢打快的矛盾,信貸證券化進程太慢,會否因不良貸惡化更快,以致慢不能救快?這是值得擔心的。此外,信貸證券化也不能孤軍獨進,證券化的金融衍生品發展滯後,必定會拖信貸證券化的後腿,難有真正意義的信貸證券化。這個補鑊執漏的招數,看來仍然是有疏漏的,能否為內銀救急救難不無疑問,但畢竟難局已成,內銀可行的路不多,信貸證券化爭取快試快效是繞不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