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玩大上大落 政策恐患得患失

國家統計局公布,三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百分之二點一,低於市場預期。數據促使一眾專家預估,全年通脹率超過百分之三的可能性較小,早前人行行長周小川還將防範通脹掛在嘴邊,現在怕是放下心來。一般推測中央決策的注意力,可暫時移往經濟其他層面,例如維持經濟增長速度的平穩。市場為三月份CPI雀躍,只因為對中國進一步緊縮的擔心消除-這是在金融市場角度的觀感。

實際上,與CPI同時公布的三月生產物價指數(PPI)亦低於預期,雖然環比持平,但同比跌幅再度擴大,顯示經濟增長動力不強。如果說CPI下降與經濟弱相匹配,CPI與PPI同弱背後經濟弱的啟示,又值得擔心。因此數據不在報喜,更重於報憂,一方面實體經濟仍偏弱,產能過剩抑制工業生產;另一方面農產品與初級產品價格與製造業價格背馳,結構性失衡需要更巧妙調控。

細心者注意到,二月CPI環比漲百分之一點一,三月CPI又回落零點九,呈現大上大落頗為罕見,難免令人擔憂。CPI大上大落,對於生產和消費都不是好事,對於決策者來說也不是好事,一旦對數據大上大落產生誤判,就可能造成對經濟落錯藥。這情況以往發生過,在遏通脹與保增長之間,貨幣政策未能合理平衡造成了顧此失彼。

內地三月份CPI未必反映物價的真實,已是老生常談,尤其經過長時間的漲價,物價的基數已在較高水平,其後儘管漲幅較小,亦大大超過民眾的承受力。央行的調查就顯示,北京逾六成四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現實感受與百分之二點一的數據,有着頗大距離。政策是光看百分之二點一,還是要顧及民生的現實?決策如何拿捏,勢受考驗。

其實,三月CPI「好景」可能不是經濟因素推動,而是有特殊的原因。一是豬瘟,沿江流下的大批死豬揭露了豬瘟的發生,直接的效應是令人們心生顧忌,減少了吃豬肉,令豬肉跌價;二是中央發出反腐敗、反浪費號令,何止煞住了高端餐飲消費,一般的應酬飲宴都減少,被認為是豬肉消費減少的特殊原因。鮮菜價格錄得逾一成三降幅,佐證餐館生意減少的情況。

接着有禽流感殺到,又可能造成減少食家禽,再挫低CPI-當然,時序上不反映在三月的數據,而是其後的CPI。此外,更有專家認定,房地產限購影響投資和消費需求。但事實上,事物總是一體兩面的,譬如豬瘟和禽流感,雖有減少需求的效果,但如因治瘟防疫撲殺豬禽,日後也會造成豬、禽、蛋供應短缺,形成日後漲價動力。

綜上所述,內地CPI數據的背後,交織一張複雜的關連網,諸多因素直接間接影響着CPI表現,並非能一眼洞悉奧秘。對種種因素如何縷分細析,戒除患得患失,作出合理的決策恐非易事。尤其在CPI大上大落的狀況下,拿捏分寸力度更須講究,故此三月CPI不是一份喜報,而是決策者的一份考卷,考驗其對形勢的研判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