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Column:影子銀行風險必須加以正視

最近,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有報告指出,當前全球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規模高達67萬億美元,比二○○二年的規模增長了41萬億美元。面對影子銀行規模迅速膨脹,FSB要求全球各國央行及監管機構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樣,中國的影子銀行情況也不容樂觀。那麼中國影子銀行規模有多大?其表現形式是什麼?風險又有多高?這些同樣是國內金融監管部門必須關注的大問題。

在此,我們先對影子銀行作為一個界定。根據自己的理解,影子銀行就是把銀行貸款轉化為各種信用產品,通過這些信用產品獲得信貸資金或對信貸進行無限擴張,這樣就可把傳統的銀行信貸關係演變為隱藏在各種信用產品中的信貸關係。所以,影子銀行就是指游離於銀行體系之外,從事類似於傳統銀行業務的非銀行機構。在歐美國家,它包括了投資銀行、對衝基金、私募股權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而在中國,由於中國金融市場不成熟、不規範,它不僅包括上述指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而且還包括財務公司、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各類私募基金、民間金融以及各類金融機構理財等表外業務。

對於中國,一個巨大的影子銀行體系也正在快速形成,儘管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及表現方式與導致美國二○○八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影子體系有很大不同。比如,二○○二年銀行信貸佔整個社會融資總額比重達到91.9%,而到二○一一年該比重下降到58.2%。也就是說,二○○二年新增人民幣貨款以外融資1,637億,為同期新人民幣貸款比重的8.9%。二○一一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5.36萬億,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71.7%。這就是說,在政府對金融比較多的管制情況下,社會融資的多元化,從而使得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額比重快速下降,而銀行之外的委託貸款及信貸貸款等融資工具則得到快速增長。因為,在信貸規模及利率管制的情況下,銀行正規渠道的貸款利率6%左右,而且民間信貸市場利率達到20%以上,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就促使了大量的正式或非正式貸款中介公司出現,也激勵了銀行業務「表外化」(其中銀行理財產品是這種銀行表外業務主導部分)。

去年中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高達18萬億元之多。還有今年上半年,中國76家獲准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證券公司,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已從此前的2,819億元大幅增加到4,802億元,增幅達70%,而這其中絕大多數資產是銀行業表內業務「表外化」所致。而且國內銀行監管部門更多關注的是數據可統計到的地方,更多沒有統計的民間金融市場,其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多大更是不可掌握。

成房地產主要資金來源

由此可見,國內影子銀行不僅規模會很大,而且基本上處於監管真空之下。而影子銀行的資金受高額利潤驅使,不僅規模快速膨脹,而且無孔不入(正規渠道及非正規渠道都是這樣)。早幾年的國內民間信貸市場發展瘋狂,基本上是與這種條件與環境有關的。特別是這些影子銀行的資金很大程度都進入高風險住房市場。從現有的統計指標來看,國內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來源,來自銀行貸款的比重連年下降(今年一至七月只佔9%左右),更多的資金是通過影子體系進入。

這些資金以影子的方式進入住房市場,如果房價上漲時,影子銀行的各種問題與風險都可掩蓋下來,但是當房價出現下行,整個影子銀行的風險都暴露出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也就爆發了。二○○八年的美國是這樣,最近中國的溫州地區也是如此。

總之,對於中國的影子銀行,政府監管部門決不可以為在可控之內,可以不太加以關注。更不可以為中國影子銀行所表現的形式與歐美不同就放任之。為了避免由於影子銀行膨脹而可能引發未來系統金融風險,政府監管部門要對商業銀行普遍性的表內資產表外化等現象進行嚴格監管,另外又得加快國內金融體制改革,全面開放政府對金融業種種監管與干預,從根本上減少金融脫媒的套利空間、以及放大針對不同經濟主體的直接融資功能。這才是降低國內金融體系可能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正途。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社會融資多元化,令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額比重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