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內企若湧港融資 港監管宜分良莠

隨着人民幣在港的流動性增強,中港股市的藩籬正逐步消除,港股ETF在內地推出,人民幣IPO在港進行,均為指日可待之事。在上海的一個研討會上,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童道馳透露,當局計劃修訂規則降低門檻,方便內地的中小企來港上市集資。港交所在預備喜迎融資「生力軍」的同時,對新股質素的監管更宜緊勿鬆。

在四大國有銀行的農行亦上市之後,大型國企能來的都來了,剩下的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當中良莠不齊,滄海遺珠者雖不少,但當中難免夾雜的「籮底橙」不可不防。今年在港成功上市的企業(除農行外)集資額全不逾三十億元,但至今已有七隻新股擱置上市,理由均是市場波動,但恒指不過在萬九至二萬二點之間上落,說波動只是藉口,新股知名度不高、業務冷門或定價過高,才是認購反應冷落的真正原因。

內地的新股熱也大為冷卻,代之而起的是「破發潮」,內地股民不會再對新股盲目追捧。某程度而言,「帶眼識股」屬好事;然而,後遺症是內地企業集資困難,產能過剩行業不准IPO,房地產企業要說「不」,銀行融資一向厚國企、薄民企。有一大批內地企業已在排隊等待來港上市融資救急,若放寬門檻,港交所和投資銀行無疑豬籠入水,但認購不足額的情況會更常發生。

記得去年底有多隻內房新股爭相來港上市,割價一嘗成事亦在所不惜,未幾中央即出重招調控樓市,認購者損失慘重。此次中央如再「開閘」,對香港證券市場利弊兼具。內地企業從來都有「風險溢價」,尤以民企為甚。

當然,優質企業不愁資金追捧,有十多家「A+H」企業是H貴過A,多是金融股和業內龍頭股,單是人民幣升值因素已令海外投資者趨之若鶩。然而,除了該十幾隻「明星股」之外,其餘H股都是望塵莫及,與A股估值差數倍的比比皆是,H股是「喜大惡小」,集資功能往往與市值成正比。內地中小企雖不乏潛質優厚者,但「雞肋」亦不少。

據內地傳媒報道,滬深交易所已達成「分流」協議,非金融類新上市企業發行股數超過八千萬股的將歸上交所,低於五千萬股的則到深圳上市,介乎兩者之間的可自行選擇。這種分工方式可達至某種「平衡」,因深交所自推出創業板後,在融資規模上已超越上海。

至於香港如何「分工」?港交所的口號是「服務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則以「接觸全球投資者」為榮,香港官員一直強調與上海是「良性競爭」,但上海的崛起已令兩地的吸引力此消彼長,恐怕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質素一年不如一年,本港股民隔山買牛,投資受損的機會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