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亞洲世紀還未到 投資價值已重估

英國保誠收購友邦保險的交易到了最後關頭,股東的反對聲音愈來愈響亮,能否完成交易仍然充滿變數,管理層現時似在打一場生死存亡之戰,與三月初公布進軍亞洲時充滿信心相比,恐怕是始料不及。無獨有偶,去年大張旗鼓「西向東移」的滙豐控股,上星期舉行股東大會時,亦有部分股東質疑把行政總裁辦公室遷來香港不利整體營運。亞洲新興市場的吸引力,好像突然大減。

金融海嘯令歐美經濟相繼淪陷,亞洲卻一枝獨秀,吸引着全球投資者的目光,甚至形容是亞洲新世紀的來臨,背後原因不外乎幾個。首先,歐美經濟低迷,亞洲卻保持高增長。其次,亞洲國家儲蓄率高,外匯儲備豐厚,不會爆發類似歐美的經濟危機。第三,亞洲國家過去一直以出口導向,內部消費有待開發、潛力無窮。簡單來說,亞洲大把錢等着花,與歐美為還債而大減開支有天壤之別。

保誠及滙控均為國際級的金融機構,滙控在二月落實行政總裁長駐香港,保誠則在三月公布以三百五十五億美元天價吞併友邦,可以說是把「亞洲夢」推到極致。可惜隨後的形勢發展,令人開始對亞洲新世紀產生疑問。亞洲的強勁增長,很大程度是靠政府開支及寬鬆信貸支撐,究竟能維持多久?本地生產總值只是整體數字,財富分布卻兩極化,中低階層的消費潛力真的那麼大嗎?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仍然受制於歐美復甦前景,歐洲正陷入金融海嘯第二波,亞洲如何獨善其身呢?

說來諷刺,每當保誠收購的成功機會降低,股價便上升,顯示投資者認為收購並不划算,難怪市場傳出保誠洽商減價買友邦,反映當初出價確有偏高之嫌。還有一個例子,渣打集團上周在印度發行預託證券上市,初時反應冷淡,其後說是一場虛驚!不過,兩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市場人心虛怯,亞洲的「投資溢價」並非牢不可破。

事實上,包括亞洲在內的新興市場,股、債及匯市均面對沉重拋售壓力,跌幅比歐美等發達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內地A股以跌幅計,更加是步入熊市,與「經濟增長一枝獨秀」及「內部需求潛力無窮」的印象大相逕庭。投資者棄守的原因或許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新興市場資產仍然被視為高風險,並非長線的穩定投資,環球經濟一有風吹草動,成為出貨自保的首選。

很明顯,所謂「全球經濟重心向東移」,又或「亞洲將成為全球增長引擎」的講法,一定程度上只是市場穿鑿附會,作不得準。不過,這樣說並非要貶低亞洲的真正實力,而是必須保持清醒,切勿自視過高,尤其不要輕易被一些炒作概念洗腦。不知是巧合抑或宿命,每逢出現天價購併,往往預示着市場短期見頂,亞洲的投資價值恐怕要面臨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