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泡沫風險寧可誇大不要低估

由希臘引爆的歐洲債務危機稍為緩和,能否妥善解決仍然難料,投資者的即時反應就是用腳投票,遠離當地的「高風險」資產,轉往其他「避險天堂」,把資金投向新興市場是熱門選擇。一些投資界響噹噹的名嘴更揚言已調整投資組合,買重新興市場。可以預期,未來流入亞洲的資金將有增無減,會否把資產泡沫吹得更大?對亞洲經濟是利是弊?

渣打集團行政總裁冼博德昨天表示,亞洲區資產泡沫問題有被誇大之嫌。他認為監管當局對問題並非視若無睹,好像內地已採取行動。不過,渣打銀行兩名經濟學家日前發表的報告則警告,亞洲國家沒有能力吸收規模龐大的資金流,會助長股市及樓市泡沫。這些看似南轅北轍的見解,固然可視為自由表達意見的一個範例,但同時凸顯出要防範資產泡沫是何其困難,一念之間,後果差天共地。

市場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予人的感覺普遍是樂觀的,畢竟樂觀一點,生活好過一些,生意易做一些,可是過於樂觀容易樂極生悲,金融海嘯前的歐美信貸泡沫如是,歐洲債務危機的主角希臘財政入不敷出亦如是。歐美輿論多歸咎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向歐美源源不絕輸出資金,令借貸成本下降,催生史無前例的信貸泡沫,釀成金融海嘯。真是風水輪流轉,來自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資金,現正蜂擁進入新興市場,歷史會否重演呢?

亞洲區早已存在催生資產泡沫的條件,而且明顯得路人皆見,這就是「超低利率」。理論上,只要實質利率低於經濟增長水平,便有條件支持資產價格脫離基本因素,當兩者的差距愈大,泡沫便愈大,因為投資者都千方百計爭取更高回報,新興市場的情況正是這樣!歐美資金遠道而來,目的不外乎是要分享亞洲資產泡沫帶來的財富增長。

論基本因素,亞洲的確比歐美為佳,經濟增長強勁,政府負債水平未響警鐘,外匯儲備充足,零售市道欣欣向榮。國際上幾家著名資產管理機構及保險公司,表明會不斷增持亞洲資產,多買亞洲企業債券。此外,有調查預計,私募基金對亞洲的投資將增加一倍,超過七成私募投資者期望能獲得至少一成半回報,與資產泡沫肯定一拍即合。

面對資金湧入,如果能吸收及疏導至各個經濟環節,投資於不同行業,提高民眾購買力,應該會受歡迎。可惜亞洲國家的經濟結構普遍缺乏這能力,實體經濟難免消化不良,結果只是集中於最就手的股市、樓市和流動性高的資產,把泡沫吹大,所以當外界讚賞內地打壓樓市炒風以穩定經濟之餘,應把眼光放遠一些,看看被擠出的資金會否被實體經濟有效吸收,抑或暫時潛伏等待泡沫重來,屆時再下定論還未遲。總之,泡沫風險寧可被誇大,也不要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