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遏炒風治標 增供應治本

樓市炒風愈演愈烈,中小型住宅成為主戰場,摸貨轉售及短炒獲利個案不絕於耳,帶動樓價急升,直接影響希望上車的一群。政府高官近日頻頻開腔,指當局已密切注視樓市發展,必要時會為樓市降溫,更不排除落重藥。另一邊廂,發展商主動推出遏抑炒樓措施,在開售新盤時限制炒家入市。理論上,樓價上升可增加政府的印花稅及賣地收入,而發展商的利潤亦會上升,兩者均有得益,反而先後出招冀為樓市降溫,相信是明白到任由炒風蔓延,供求進一步失衡,長遠對誰都沒有好處。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在商言商,發展商先行出招遏抑炒風,相信可減低政府插手干預的機會。發展商推出的措施大致可歸納為兩大類。首先是收緊入市限制,例如每名買家只准選購一或兩伙,公司名義買家不得超過一定比例。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買家必定有方法破解,例如投資者開設多間公司,照樣有機會買入多個單位,但交易成本難免增加,相信還是有一定「阻嚇」作用。

至於發展商的第二類招數,是在單位完成交易前,不為買家辦理轉名,增加短炒圖利的難度。其實,在二○○二至○四年間,亦曾有豪宅新盤加入類似限制,惟樓價仍然在短時間內急升,這些措施看來難以完全遏抑炒家入市的意欲,所以發展商推出的遏抑炒樓措施,更多是一種姿態,目的主要是向市場發出預警訊號,實際效用有待觀察。

樓市泡沫化是全球央行大灑金錢救市的後遺症,減息幅度史無前例,令銀行按揭利率降至超低水平,激化投機炒作,繼豪宅樓價在去年屢創新高後,進一步帶動中小型住宅樓價節節上升。可惜政府高官不斷以樓價是否回到九七年的水平來衡量是否出現泡沫,遲遲未有出手,錯失穩定樓市的先機,助長市場對樓價上升的預期。

政府缺乏遠見,毫無疑問是刺激炒風的罪魁禍首,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現在才連忙出招補鑊,「晒冷式」推出居屋及夾屋貨尾,已經無補於事。四千多個居屋貨尾單位,只等於個別地區兩個月的成交量。回看去年底上一期復售居屋貨尾時,有多達二萬六千宗申請,區區幾千個單位怎能滿足上車需求?一次過把手中彈藥用盡,日後更加無招可用。

至於計劃活化居屋二手市場,暫時只聞樓梯響。政府冀以兩招為二十五萬個二手居屋單位拆牆鬆綁,據悉包括提供擔保讓新買家以分期付款方式補地價,以及延長按揭年期。無論想得如何周詳,還要經過政府層層架構,不知要諮詢及研究多久才有定案。遠水難救近火,又如何遏抑熱辣辣的炒風呢?歸根究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暫時消一消市民的怨氣,治本的方法必須正視土地和房屋供應失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