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熱錢似走未走 泡沫轉向更凶險

港元兌美元匯價連續兩天跌穿七點七六,昨天更在這個重要關口之下收市,反映資金外流趨勢持續,縱然規模不大,卻有加速的迹象。在港匯偏軟之際,銀行同業拆息也出現異樣,短息普遍上揚,長息則不升反跌,除印證走資之外,亦反映有資金從資產市場回流銀行體系,靜觀其變再決定去留。

正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金融海嘯期間流入香港的熱錢,始終會隨着各地退市,有離開的一天。究竟會對本港投資市場帶來甚麼衝擊,特區政府又有甚麼對策呢?財金官員常說香港沒有本身的貨幣政策,政府能做的事不多,言下之意就是隨波逐流。在那些由央行決定利率的地方,藉着控制資金成本影響資金流量,即是「價決定量」;香港則相反,基本上是資金流量決定市場利率,並反映在資產價格之上,即是「量決定價」,由資產價格自行調節來回應資金流量的改變,因此一旦大舉走資,隨時出現市場震盪。

就算熱錢真的加速撤退,對不同市場的衝擊還是有分別的,香港的情況便是如此。港股向來最國際化,外資佔的比例很高,對資金流向改變特別敏感,近期大市弱勢已成,與熱錢忍手不無關係。不過,樓市氣氛似乎絲毫未受影響,炒風更從豪宅蔓延至中小型住宅,指標屋苑交投大幅攀升,地產代理指炒家入市比例顯著,儼然已與股市脫鈎。

市場對這現象總能夠自圓其說,例如甚麼套股換樓、睇好樓市云云,但並不足信,正確答案應是樓市已出現一個由內部資金推動的泡沫。如果說矚目一時的豪宅天價成交,多少是拜外來熱錢所賜,現在已隨着資金流向改變而收斂,情況與股市差不多。那麼,中小型住宅炒風突然升溫,便凸顯其「土生土長」的性質,表面上不受資金流向影響,但單靠內部資金推動,風險不容低估。

有研究指出,流入香港的熱錢並非全部來自歐美,有相當比例是內地資金,內地收緊銀根對這些熱錢影響很大。市場普遍認為人民銀行突然着手退市,是關注內地通脹升溫,政策取向會對投資市場帶來兩種不同影響,一方面是資金流向改變,後果已在股市反映;另一方面是內地通脹預期增強,遲早傳入香港,那些被視為可以對抗通脹的資產,例如物業投資更受歡迎,淡化了對退市的警覺性。

香港沒有本身的貨幣政策,資產價格是由資金流量決定,政府要做的應是引導市場對資金流向的預期,在各地有意退市的時候,應盡量減低信貸及投資槓桿。現實剛好相反,熱錢似走未走,回流銀行體系,資金水浸令銀行搶按揭更加勇進,令泡沫轉向,並得以在本土生根發展。泡沫的最後階段往往屬消耗性膨脹,加上是由本港的內部資金推動,將來受損的肯定不是國際熱錢,而是港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