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美就業無增長 經濟照樣復甦

美國去年十二月份失業率維持百分之十,無多無少,非農業職位卻出乎意料地減少八萬五千個,並非如市場預期無多無少,惹人擔心過去半年的經濟復甦只是一場夢。就業數據未如理想,的確顯示復甦道路十分崎嶇,但與去年初每月減少約七十萬個職位相比,畢竟是小巫見大巫,經濟反彈不會夭折,所以就算就業沒有增長,經濟可以照樣復甦,而異常復甦的不良後果,會在不久將來浮現。

其實,美國上月職位減少「八萬五」,毋須大驚小怪,因為只是初步數字,在之後兩個月還要修訂和再修訂,最終數字要到二月才有分曉。不妨看看,去年十一月份初步數字是減少一萬一千個職位,剛公布的第一次修訂變成增加四千個。再者,有研究指美國的就業職位統計,一般存在正負八萬個的誤差,由跌變升毫不出奇。當然,最為重要的是,職位減少的幅度逐月改善,大趨勢沒有改變。

所以要評估經濟走向,毋須拘泥於「八萬五」,應留意就業市場不同環節的表現。目前美國有超過一千三百萬人失業,平均失業時間是二十九個星期,中位數則只是二十個星期,意味着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人,恐怕還是找不到工作。數據又顯示,女性失業比男性嚴重、其他族裔比白人難找工作、青少年的失業率比成年人高很多。此外,金融、保險、商業服務職位均有增加,製造及建造業職位則大減,政府的郵政服務更削去萬多個職位。

美國的就業市場不斷分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但無礙經濟復甦。道理很簡單,有投資、有產出,便會令生產總值增加,經濟便有增長。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產出,可透過削減職位來壓縮成本,又或要求員工提高生產效率,盈利增加便會支持股價,成為復甦的強力象徵,但這明顯是個不健康現象,因為普羅大眾、尤其是長期失業的一群,根本享受不到經濟成果。

類似情況在世界各地並不罕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國。內地很多專家學者多年來不斷提倡,引入量度經濟增長的另類指標,例如甚麼血汗GDP、綠色GDP等,林林總總,含意只有一個,就是經濟縱有高速增長,基層民眾得益有限,與所謂無就業增長的復甦異曲同工。

這現象不只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會造成社會問題。美國的基層民眾就算沒有工作,手上仍有選票,令政客不能掉以輕心,不敢忽視低技術低學歷的一群。總統奧巴馬已放風會有政策支持製造業,而貿易保護措施更是日日新鮮,實行所謂「產業回歸」。當然,這些做法並非最有經濟成本效益,卻是最容易讓人看得到。值得一提的是,歐元區最新的失業率與美國一樣,同是百分之十,將要如何應對呢?看來,歐美最後也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