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迷信有力調控 產能剩完再剩

早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內地明年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調整經濟結構,相關政策陸續出台,人行、銀監、證監及保監聯合發出指導意見,規範針對特定行業的銀行貸款及市場融資。此外,市場傳出稅務部門明年實施一籃子減稅措施,將惠及中小企和個人。這些措施均指向兩個目標,分別是鼓勵投資新興產業及帶動內部消費。

內地制訂宏觀經濟政策時,向來有所謂摸着石頭過河,所指的是因應實際情況再作出適時和適當調控,說得好聽一點是隨機應變,說得難聽一點是誤打誤撞。經過今年由中央帶頭史無前例的投資潮之後,外界已經清楚看到,政府的調控能力其實十分低,前瞻性不見得特別強,往往要政策急轉彎,明年開始的經濟結構調整,恐怕亦不會例外。

由一行三會發出的指導意見,開宗明義說金融服務要支持重點產業振興,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方法是以貸款及股市融資支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行業,同時收緊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限制新開工項目及淘汰落後產能。減稅措施針對的層面大同小異,利用稅務優惠鼓勵企業升級創新、促進中小企和服務業發展,同時調整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變相還富於民,藉此促進消費。這些政策重點,毫無疑問是指着調結構、擴內需兩大方向。

內地經濟今年能夠迅速反彈,中央帶頭投資功不可沒。不過,經濟復甦畢竟是一場長途賽跑,由政府領軍的一段已跑完,能做的也做得七七八八,接下來必須找其他人接棒跑下半場。政府在上半場集中火力大搞基建及重工業投資,出現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否則一行三會也不用明令禁止再向這些行業發放新貸款,但旨在調結構的新政策,就能夠避免問題不再重演嗎?

理論上,每個投資主體都是理性的,見政策大開綠燈便跟着走,不能說完全盲目。可是,當所有個體集合成一個整體,便出現由量變到質變。現在那些被批評產能過剩的行業不正是如此嗎?最諷刺的是,就連被喻為新興產業的低碳行業,例如風電設備也產能過剩,真是「不投資又死、一窩蜂又死」,究竟怎樣才能做到不多也不少,目前未有答案。

重工業的投資主體主要是國企,就算大賺,盈利需要歸公。新興行業則有較多民企及中小企,而中小企則是勞動市場的中流砥柱,正是透過調結構刺激內需背後的思路。不過,政府有辦法防止實力雄厚的國企乘機搭一轉投資順風車嗎?那些指導意見管用嗎?看來,中央對本身的調控能力已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當然,經過一年大躍進式的投資之後,沒有人會反對需要調結構,換幾個產業再繼續以投資帶動增長,明年不難混過去,只怕是更多問題將留到二○一一年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