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補價蹉跎歲月 影響土地供應

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導致熱錢流竄,資金湧入香港,令豪宅樓價屢創新高,整體樓價更在不足一年間,急速上升約三成,在社會上惹來極大反響。上星期,金管局突然出招收緊豪宅按揭成數,短期而言令樓市前景變得不明朗,但無減發展商增加住宅土地儲備的積極性,更完成了一宗歷來最大額的百億元補地價個案。這宗個案一拖數年,難怪惹來發展商批評,指政府批出補地價缺乏效率,成為新單位供應量不足的「元兇」。

發展商向政府當頭棒喝,一眾高官是時候認真檢討。恒地主席李兆基直言,特區政府在批出補地價時,效率較內地為低,所需時間竟是內地的三倍,若本港的行政效率能與內地看齊,保證香港住宅供應不會出現斷層,甚至會供過於求。雖然特區政府官員常把「大市場、小政府」掛在嘴邊,但不等如可以因循過往制度。對一向講求效率的港人而言,政府辦事永遠慢半拍,實在是個極大諷刺。

政府與發展商在補地價出現嚴重拉鋸,大型項目經過數年才完成補價,成為可發展項目,這問題已非朝夕,相信與各政府部門不懂靈活變通、缺乏效率有關。其實不少發展商手上持有大量土地,特別是農地,想用於興建住宅,必定要面對困難重重的規劃程序,以及漫長的補地價磋商。

若果政府部門能加快效率,速戰速決,不但可以增加賣地收入,亦可以解決住宅單位供應不足的問題。因發展商在洽商補價時,除參考市價外,更會留意市道變化,若覺得樓市似已見頂,向下風險增大,便會認為政府批出的補價偏高。政府則常常根據滯後數據計算補地價,難免與發展商出現極大分歧,令大型項目補地價往往一拖數年。

在本財政年度的首六個月,竟然出現五個月「零勾地被拒」,反映政府部門對地皮估值不貼市,過於進取,是不懂變通的後遺症。例如何文田忠孝街地皮,過去曾獲多次試勾,但十多次申請最終全數被拒,政府從未透露發展商勾地的出價,使其他有興趣的發展商欲勾同一地皮時缺乏參考。

不過,就算發展商肯出價勾地,往往未必符合政府胃口,在無土地可用之下,新單位供應量自然下降,間接導致樓市不斷出現高價成交,這反過來又變成政府釐定勾地底價的參考,形成惡性循環,要成功勾地便愈加困難,最後惟有放棄,所以政府提高效率,減少行政程序,加快批出補地價,增加勾地透明度,方是解決住宅單位供應量不足、維持樓市平穩發展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