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土地供應不配合 樓市斷層殺埋身

安居樂業是很多人的理想,可惜要「安居」,將會愈見困難。昨天公布的《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字》顯示,截至六月底,可供發售的一手私人住宅首次跌破五萬大關,只有四萬九千個,是有紀錄以來最少。另一方面,上半年的私人住宅施工量只有三千二百個,僅及去年全年的四成,預示着未來幾年,私人住宅供應進一步減少。供應斷層已經殺到埋身,特區政府必須正視,歸根究柢是土地供應未能配合,沒有麵粉又何來麵包?

可供發售的一手私人住宅數目減少,原因有兩方面。首先,一手貨尾去貨速度加快。截至去年底,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單位有一萬個,到六月底已減少至只有八千個。其次,一手樓花銷售大旺。截至六月底,已預售的建築中單位有四千個,遠高於前一季的一千個,結果令可供發售單位較前一季減少五千個。這個變化並不令人意外,看看近幾個月發展商加快賣樓,新盤接力登場便清楚不過。

新供應買少見少,要避免斷層,便必須同步補充貨源,政府的統計數據卻顯示,發展商興建新樓的意欲看似不大,施工數目偏低。或許有人會認為,金融海嘯的影響還未過去,放慢投資無可厚非,問題是這現象並非始於今時今日。在沙士疫潮後,私人住宅施工量曾連續數年回升,二○○七年開始便逐年減少,去年跌至只有八千個。在金融海嘯前,經濟表現說得上強勁,施工量不升反跌,顯然是受其他因素左右,土地供應未能配合是主要原因。

興建住宅的土地來源不外乎幾方面。首先,是向政府勾地,但這途徑已經名存實亡,長期出現零勾地。今年以來只有一幅新界蚊型地被勾出,另一幅港島蚊型地試勾被拒,其餘時間皆「食蛋」。其次,是透過補地價把非住宅用地改變成住宅用途,但今年首季補地價收入只有五百四十萬元,創出四年新低;次季補地價收入不足二千萬元,按年勁跌九成七,反映這條路亦不暢通。第三,是所謂的「一鐵一局」項目,即是與港鐵或市區重建局合作,但鐵路上蓋項目不是時常有,而市區重建項目的規模普遍有限。最後,自然是發展商透過收購舊樓重建。

特區政府常說土地供應充裕,尤其喜歡拿勾地表來吹噓,但長期無人問津,又怎算是真正供應?問題很簡單,成功勾地不等於能成功買地,誰願意為別人作嫁衣。再者,地皮被勾出至公開拍賣,有一段時差,風險未必人人願意承受。至於更改土地用途及收購舊樓重建,要花很長時間,不及政府土地已準備就緒,難以掌握未來的供應。

私人住宅從施工到落成,一般約四年時間,以過去幾年的施工量,以及目前可供發售住宅數目來看,相信斷層最快在明年出現。這段時間適逢世界各地在金融海嘯後大力泵水救市,市場資金空前氾濫,大量熱錢盤據在本港,令人擔心兩者結合,將會催生樓市泡沫,樓價不正常地大幅上升。有實際置業需要的人,就算樓價再貴亦要買,因而承擔巨大風險,一旦熱錢撤退,高高在上的樓價失去支持,他們將要蒙受損失。很明顯,要避免樓市供應斷層,必須有穩定的土地供應,控制權毫無疑問在政府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