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海嘯快滿一年 港監管檢討無蹤影

英國財相戴理德公布金融改革白皮書,為飽受衝擊的金融監管體制勾畫災後重建藍圖。雖然只是談概念,但全球兩大金融重鎮美國及英國,總算走出改革的一步。香港經常以「紐倫港」自居,自詡與紐約及倫敦看齊,可是信貸危機爆發至今已經兩年,雷曼倒閉觸發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到現在也快滿一年,香港仍然沒有意識要對金融監管作一次全面檢討,負責制訂金融政策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更是隱形一樣,一派事不關己、己不勞心。

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經常說,香港的金融體系一直正常運作,沒有出現系統性風險,經濟轉壞只是受外圍拖累,意味着成功把海嘯的衝擊波隔開。這說法完全不符事實,因為香港同樣存在引發海嘯的種種風險,雷曼迷債導致港人蒙受巨額損失便是一個縮影,背後反映信貸過度證券化、分銷機構追求短線利益,以及監管機構疏忽,缺口早已打開。

基於三大理由,有必要從金融海嘯的成因及後果,對香港的監管制度作全面檢討。首先,香港受影響的程度不及歐美,需要釐清是好運抑或監管完善。雖然香港沒有出現金融機構大規模爆煲,但同樣陷入信貸緊縮及市場動盪之中,如果歐美的信貸泡沫再持續多一段時間,以致爆破後的殺傷力更大,結果可能不同。因此,搞清楚背後原委,有效的措施要強化,無效的要改革,絕對不能輕率。

其次,目前就雷曼迷債進行的調查,不能視為全面檢討,這只是針對單一產品,範圍集中在銷售層面,層次太低。參考美英的做法,檢討至少要包括五方面,分別是防範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資本水平、金融消費者保障、場外衍生產品交易,以及對沖基金等,並且把五個範疇連成一體,從「宏觀審慎監管」的角度來審視現有的制度。

第三,要跟國際的監管改革與時並進。在危機過後,市場面貌及監管架構將會面目全非,美英監管機構的權力肯定會擴大,以更嚴格的標準來規管金融機構、交易商及金融產品。香港必須透徹了解其他市場的做法,並作出配合。如果其他市場普遍趨向從嚴監管,香港卻依然故我,將會引來「監管套戥」,即是金融機構把基地轉移往監管較寬鬆的地區,表面上帶來新投資,實際是引狼入室。

金融海嘯其中一個深刻教訓是,以為最安全的地方,其實最危險。觸發海嘯的金融機構,向來被視為受到嚴密監管,結果接連倒下,原因是監管機構過於自信,機構之間各自為政,對危機毫無警覺。英國的金融改革白皮書便明確指出問題所在。香港證監會在剛發表的年報內亦指出,沒有一種監管模式能在今次危機中完全保障投資者不受影響,應該要以危機作為改革的契機。可惜說得頭頭是道,卻遲遲未見行動。香港金融體系未受致命打擊,可能只是時辰未到,下次未必這麼好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