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物價升或跌 貨幣政策都要調整

內地自今年以來,新增超過五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刺激經濟,但仍然未脫離通縮漩渦。五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按年下跌百分之一點四,雖然跌幅較四月份略小,但已是連續四個月錄得負數;同期的工業品出廠價格跌幅更擴大至百分之七點二,連跌六個月。不過,一些分析員卻認為,物價已經或即將見底,甚至斷言下個月便能恢復正增長,通脹重臨。

經濟學家一向認為,通縮的危險性比通脹大得多。在通縮環境下,物價愈來愈平,遲買比早買着數,結果令消費萎縮,投資減少。相反,在通脹環境下,物價愈來愈貴,早買比遲買划算,令消費需求增加,帶動經濟增長。目前,內地用於日常生活的物品,即是「生活資料」,跌價幅度相對較溫和;用於生產的物品,即是「生產資料」,跌價幅度甚大。兩者能否在短期內重拾升軌仍有疑問,就算真的很快由跌轉升,亦未必是好事。

內地大力揼錢刺激經濟、擴大內需,除新增貸款達空前水平之外,貨幣供應增長亦創紀錄。理論上,流通貨幣增加,通脹應該緊接而來,現實卻是物價續跌。市場資金充裕,卻未能激活消費,形成實質需求,以致整體物價未能止跌。另一方面,在工業增加值增幅擴大的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跌幅反而擴大,顯示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繼續惡化。

從需求層面而言,看不到內地在短期內有擺脫通縮的條件,不容易出現由需求帶動的通脹。不過,拉動通脹的力量向來有兩方面,除了需求之外,成本上升也會形成通脹。事實上,內地出現所謂的成本推動型通脹,條件是存在的。國際油價已經重上七十美元,金屬價格亦從金融海嘯後的低位強勁反彈,相信很快便會反映在企業的生產成本之上,那些表示物價短期見底的分析員,或許是基於這個理由,認為通脹即將重臨。

不過,內地如果出現成本推動型通脹,肯定是弊多於利。首先,成本未必能轉嫁予消費者。那些具有市場壟斷地位的上游企業或許有較大議價能力,但競爭激烈的下游企業便沒有太多加價空間。其次,內地狂揼錢谷投資,受惠的主要是國有大企業,潛伏產能進一步過剩的危機;而內地工業製成品向來以出口為主,就算內部需求增加也無法填補外需不足,通脹意味着企業要自行消化新增成本。

無論是持續通縮抑或通脹重臨,均不是好事,貨幣政策都有調整的必要。中央大灑金錢,仍未能提升內部需求,原因不外乎兩個。其一,資金並未真正流入實體經濟,民間投資及消費沒有受惠。其二,資金主要流入上游製造業,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和擴大產能。結果,企業及消費者要不是難以擺脫通縮,要不就是成為通脹的受害者。所以,內地必須密切注視未來幾個月的數據,並作出適當調整,不應繼續目前近乎盲目寬鬆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