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格老昨是今非 任總昨非今是

剛宣布退休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任內其中一件令人難忘的大事,肯定是動用過千億元,在一九九八年八月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入市打大鱷。這次干預行動曾受到很多市場人士批評,包括當時擔任聯儲局主席的格林斯潘。格老被問及對任總退休的感想時舊事重提,今次並非批評,反而似認錯。他認為特區政府入市,現在看來是恰當的,時間掌握得很好,可供其他央行借鑑,與當年睇死金管局入市失敗、公信力受損,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

格林斯潘近日不只一次公開認錯,最矚目的應是去年十月,在國會追究金融海嘯的聽證會上承認犯錯誤,就是假定金融機構維護自身利益,是保障股東利益的最佳方法。因為格老有這樣的假設,在任期間一直反對加強金融監管,堅持金融機構自律更為有效。可惜金融機構並不如他所想,只顧冒險追求短期利益,釀成次按風暴及金融海嘯。

與其說格老判斷錯誤,倒不如說他腦海中對自由市場的一套理論有問題,衍生出來的監管原則也有問題。正如他曾說,在二○○七年的夏天,他的整個理論體系崩潰了,不得不承認缺乏監管的市場有缺陷,百年一遇的危機令他震驚,但為時已晚。

事實上,自由市場及資本主義經過長時間發展,連最徹底的擁護者,亦早已認定所謂自由並非為所欲為、毫無約束,政府有責任維護市場秩序。當年國際大鱷從多條戰線攻擊港元,以捍衞聯匯為己任的任總,大舉入市反擊。這些曾被自由市場派批評的干預行動,在金融海嘯時,獲得歐美不少學者支持,呼籲政府倣效香港,而歐美一度禁止沽空金融股,與香港打大鱷更是如出一轍。

根據格林斯潘的回憶,他在九八年官鱷大戰後的六至八個月,曾告訴任志剛香港的做法正確。不過,任總顯然並未釋懷,他在二○○○年八月的《觀點》專欄中,發表題為《八月夢魘》的文章,形容入市是一次不愉快的經驗,令人內心掙扎,長夜難眠。現在格老公開為他平反,不知他能否擺脫多年來的夢魘?對自由市場的理解,會否有變?

任總與格老相比,影響力十分懸殊,卻有不少相似之處。大家都稱讚對方是十分能幹的央行行長,在位時間亦不遑多讓。不過,問題可能正是出在這裏,因為任期太長,財金政策個人色彩太濃,看來絕非健康現象。格老主政聯儲局十九年,他的市場理念肯定深深植入貨幣及監管政策中,時間愈長,影響愈深,以致積重難返,最偉大的央行行長晚節也不保。財金政策個人色彩太濃,甚至不容挑戰,當時看來未必有錯,卻排除了其他政策或更合適的可能性,這些都是格老帶給市場的警示。兩人都以自由市場信徒自居,結果美國有次按風暴,但願香港的迷債風波不是前奏。任總十月退休,無疑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蓋棺論定則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