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滬國際板明撬客 港食老本怎招架

中央確定把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市政府公開表態支持上海證交所建設「國際板」,藉此推動紅籌公司回歸、發行中國預託證券(CDR)、設立港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以及境外企業發行A股。市政府同時支持上海期交所推出更多石油及金屬期貨。另一方面,剛落幕的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方同意讓符合條件的英國及其他境外公司在上海上市。這些舉動不但對香港是實在的挑戰,並且殺到埋身,特區政府、監管機構及港交所必須嚴肅對待,尋找維持香港金融競爭力的對策。

表面上,上交所搞國際板好像老調重彈。早在二○○一年,中國移動已傳出有意以CDR在A股上市,至今毫無進展。在二○○七年底舉行的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方也曾承諾允許外資企業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不過,以往最落力提倡境外公司掛牌的只是上交所,孤掌難鳴。現在中央政府做推手,其他部門必定全力配合,今時已不同往日。

一直被視為阻礙境外公司掛牌的技術問題,例如《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境內註冊,以及內地資本項目未實現自由兌換等,只要相關部門配合,絕非不能解決。人民銀行在三月初發表的《二○○八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便明言,正研究紅籌公司回歸及推進國際板建設。事實上,就算相關法規未及修訂,只要監管機構首肯,境外企業先發行CDR,又或讓內地子公司先行上市,便可克服業務所在地及資本管制等問題,國際板是指日可待。

論市場前景及投資者潛力,上海無疑比港股吸引,但香港並非無招架能力。當然,寄望內地的國際板又一次只聞樓梯響,顯然不切實際,要競爭便惟有順勢而行。例如,紅籌公司發行的CDR,交易地點在上海,第一上市地仍在香港,香港還是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做好上市監管及提供存託服務等,只要把關做得好,境外企業把上市主體留在港股,以此為進入內地門戶,並非不可能。

上海全方位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只得股市一瓣,商品期貨及債券不是先天不足,就是後天失調,如不急起直追,待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成形之後,原本在港上市的公司大遷冊,國際投資者大轉移,絕非杞人憂天。可惜,特區政府毫無危機感、監管機構在金融海嘯中大量失分,港交所又面臨改朝換代,令人擔心無法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說來諷刺,由於上交所倡議國際板可推出港股ETF,竟被視為另類港股直通車,甚至被說成滬港合作大躍進,實在捉錯用神。按照內地的構思,國際板的目標是成為內地的全球投資平台,可直接投資全球大型企業及各地的ETF,港股ETF只是點綴而已,反映一些人仍然抱着食老本心態,又怎能招架呢?試想想,如果香港金融中心發展落後於上海,上市公司蟬過別枝,有港股直通車恐怕也無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