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委日前決定免去該市住建局局長劉朱職務,此事還要從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和央視的採訪說起。審計署早前審計出貴陽市有三萬多套已建成的保障房由於供電、排污、市政道路配套建設滯後等原因,未能及時投入使用。央視在事隔兩個月後就這個問題採訪該市住建局局長劉朱,劉卻謊稱自己並非局長,「只是在這看規劃圖的」。事情曝光後引起熱議,貴陽市隨後對劉「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翌日再發通報,決定免除其局長職務。

住建局局長被免職

輿論對劉朱被免職拍手稱快,指他是「一語成讖」,活該;對貴陽市能夠迅速啟動問責程序多給予稱讚。地方當局的這一舉措,似乎既給那些不顧民生的官員以警告,又回應了輿論,挽回了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劉朱落得這個結局,確實是咎由自取。然而,劉朱的被撤,是否就大快人心了呢?在我看來,貴陽當局對劉朱的處理,一點兒都不能讓人高興起來。此話怎講?從前面那個簡單的回顧看,導致劉被免職的不是他在建設保障房方面存在的問題,而是央視對其隱瞞身份的曝光。我們看到,審計署指出貴陽市在保障房建設方面的問題,是在今年九月,而央視的採訪是在十一月二十日,在這兩個多月裏,貴陽市對保障房問題毫無動靜。只是在央視的採訪播出後引發關注,地方政府才感受到了壓力。但地方政府的壓力也不是來自保障房,而是局長劉朱對其身份的公然說謊,輿論也是對這點感興趣,所以才有十一月二十二日地方政府對劉的批評。

請注意,批評劉朱的是他「在接受媒體採訪過程中隱瞞真實身份、不主動配合、態度不好、方法不當等問題」,而不是保障房問題。事隔一天之後,貴陽市委才決定免除劉朱的局長職務,其中的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劉朱在採訪中隱瞞自己的局長身份,性質自然惡劣,但充其量也只是官德問題,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官員必須接受媒體採訪,或者在採訪中不准講假話,所以對他的處理,最多也就是批評,然而,保障房建設則是他負責的事情,是職務行為,這方面出了問題,當然要問責。可是,對地方政府來說,前者卻比後者要嚴重得多,如果不是被曝光,有理由相信,對劉朱的處理會輕描淡寫,劉可以繼續做他的太平官。可見,劉朱的被撤,並不值得為地方政府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