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鳴沙山的崖壁上,又名千佛洞,地處絲綢之路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古時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交匯處。可惜在莫高窟四百九十二個存有壁畫、彩塑的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文物出現變色、脫落等毀壞。目前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一百倍的速度步向衰亡。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有很多珍貴佛像。

莫高窟壁畫已嚴重褪色。

洞窟內大量文物急需修復。

文物保護人員多年來努力搶救洞窟內文物。(互聯網圖片)

據了解,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其後經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遊客影響氣候 毁脆弱結構

在現存五百多個洞窟中,有四百九十二個存有壁畫、彩塑。其中壁畫記載着各種佛經故事,繪有飛天佛像及當時勞動人民的各種場面等;而彩塑則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天王像等。至於一九○○年發現的藏經洞,更為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一次重大發現。

然而,由於洞窟狹小,加上壁畫和彩塑又以麥草、泥土、木材等脆弱材料製成,遊客增多不但令洞窟載客壓力加大,更打破洞窟中原有長期穩定的氣候,加速破壞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