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世師表孔子說過後生可畏,提倡有教無類的他,見到爭取女性讀書權利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或會再發這句感慨。

馬拉拉十一歲開始透過網誌揭露塔利班暴行,十五歲在放學坐車回家途中遭到槍擊,子彈貫穿頭顱險死還生,但塔利班的追殺並未令她退縮,而是替她「消除了軟弱、恐懼和絕望」,如今,十七歲的她奪得諾貝爾和平獎,對被剝奪上學權利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好事,將獲更多關注,但對巴基斯坦而言,卻是喜悲難言。

今屆諾貝爾和平獎移作兩家春,「難兄難弟」印度和巴基斯坦共享殊榮,除了馬拉拉,印度童工權益分子薩蒂亞爾蒂也是獲獎者,消息傳出,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率先祝賀馬拉拉,宣稱這是「國家的驕傲」。

馬拉拉無疑為國爭光,她是歷來最年輕也是唯一一位二十歲以下的諾貝爾得獎者,她以無比的勇氣擊敗恐怖分子,向世界展示巴基斯坦在恐襲陰霾下的人性光輝,也有巴人認為這個獎項,不但是對馬拉拉貢獻的肯定,也是對巴基斯坦過去十多年來在反恐戰中所作犧牲的禮讚。

謝里夫嘴說馬拉拉是「國家的驕傲」,心裏恐怕滋味複雜,馬拉拉樹立巴基斯坦新女性形象,但她也凸顯巴基斯坦的女權低落和安全狀況惡劣。

在巴基斯坦,兩性並不平等,女性毫無權益可言,女孩不但難有機會接受教育,更往往年紀小小便被迫嫁人,所謂的「榮譽謀殺」風氣盛行,女孩如果被認為有辱家聲,動輒會被家人處死。

馬拉拉揚名天下,有助巴基斯坦教育狀況改善,特別是在她家鄉斯瓦特地區,不少女孩都以馬拉拉為榜樣,敢言敢做上學讀書,但在整個巴基斯坦,逾五千萬名五至十六歲孩子,仍有一半人沒有讀書的機會。

槍擊馬拉拉的塔利班,目前在巴基斯坦依然猖獗,塔利班雖不再統治斯瓦特地區,但魔爪伸得很長,馬拉拉一家遭到追殺,不得不遠走高飛求庇英國。無力保護民眾,這對巴基斯坦政府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