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二十二日,是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日,輿論關注官方將會以甚麼規格紀念這位第二代領導核心,是與毛同等還是低一等,因這關乎當局或者習所說的「兩個三十年」的評價和銜接問題。

其實,筆者對此並不關注,不過對央視日前開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倒是有幾分興趣。該劇描述鄧小平從七六年到八四年這段歷史。以影視劇形式來表現和謳歌中共政治領導人是內地慣例,但該劇截取的歷史距離現在如此之近,還是開創了先河。對這段歷史,大家太熟悉了,雖然比起六四來,這段歷史於鄧的評價和分歧最少,但並非沒有,且於中國而言也並非不重要。正如劇名所言,這段歷史確實可稱為轉折年代,是大陸從革命時代過渡到開放年代的轉捩點。

筆者看了這部電視劇的前幾集,應該說,描寫這種近距離的、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程度上是有風險的。出於政治正確和維護先人形象的需要,電視劇一般會過濾那些所謂的敏感內容,這也是大家不看好此類影視劇的原因。但《鄧小平》沒有回避這些東西,從前幾集來看,它觸及到一些敏感人物和事件,如中共前兩任最高領導人華國鋒和胡耀邦,藝術化地展示了抓捕「四人幫」和西單民主牆等事件。雖然這種觸及僅是粗線條的,但比起完全回避是一個進步。

為尊者諱 並非好事

另一點值得稱道的是,《鄧小平》沒有把鄧刻畫成高大全式的人物,而盡量用生活細節、用平視的角度來展現他在歷史轉折年代的表現,這一點相對於內地以往領袖人物的影視劇以事件來代替細節的刻畫,也是個進步。領袖也是人,也具有一般人的喜怒哀樂。過去內地影視劇往往認為把鏡頭過多對準這方面會有損領袖形象,此種思維已形成影視劇創作的定勢,很難走出來,但人們看電影和電視,是要看真實的領袖人物與真實的歷史。

此種情況在近年有所改變,但不是很明顯,《鄧小平》在這方面某程度上是一個突破。對歷史和歷史人物來說,真實是生命。中國有為尊者諱的史學傳統,這不是好的傳統,因為將真實的東西遮閉或者藏起,不利後人從歷史吸取經驗和教訓,甚至將錯誤的歷史傳遞給後人,使後人易犯前人的錯誤,社會就不能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