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魯甸發生六點五級地震,已造成近六百人死亡,多人失蹤。從內地近年發生的多起地震來看,只要震級在六級以上,一般都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地震死亡人數,都遠少於中國。

根據雲南當局的解釋,魯甸地震造成人員死亡較多,原因有四:一是震級較大;二是震源淺,只有十二公里;三是災區人口密集,達每平方千米二百六十五人;四是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而震區屬於山區,易發生次生災害,也會造成人員死亡。

孤立來看,這幾點因素似乎說得過去,但其實很牽強,真正導致內地地震死亡人數多的重要因素,是內地在過去三十多年快速發展中,未能解決貧富分化和地區發展差距,還有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低下。對於這一點,官媒也不得不承認,新華社在最近一篇剖析魯甸地震死亡人數的文章中,就用數據直指雲南存在的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中國貧富差距愈拉愈闊,堅尼系數已達到零點七三,堪稱世界之最。以魯甸縣為例,去年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四千三百元人民幣,而全國這一數據是八千九百元,魯甸所屬的昭通市地方財政二○一三年度預算支出也只有二百六十億元,而轄區內農村居民有四百一十萬,即使把財政支出全部投給農民建抗震房補貼,平均分到每個農戶手上,也只得六千三百多元,而一般的抗震房至少要十幾萬元,所以,村民明知地震要來,也無力應對。

以民為本 加快轉型

其實中國並非沒錢,億萬富豪數量僅次於美國。日本以同中國相同的增長速度,只用了不到中國一半時間,就使國家總體上進入發達水平,解決了貧富差距過大問題,而中國在快速發展中製造了那麼多富豪,卻未能解決本國人民的貧困問題,反而在相當一段時間裏任由這種貧困擴大化,這無疑是政府的失職。

此外,在防震的制度建設等公共服務方面,政府也嚴重失職。例如,內地目前很多城市的建築質量達不到抗震標準,多數中小城市甚至連五百人的受災安置能力都不具備,更沒有幾座像樣的避難場所。

由此可見,中國要減少地震死亡人數,固然需要加快發展,但必須填補貧富分化鴻溝,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任由貧富差距繼續擴大,這種發展對多數人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換言之,發展並非硬道理,只有均衡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政府要加快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提供,將更多的財力投向民生,並幫助民眾訓練防震能力。

一個有為政府,需要在理念、政策、制度和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真正踐行以民為本。地震死亡人數多,昭示中國必須加快政府轉型,從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