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一百二十周年,中國上下展開反思。的確,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之戰,戰敗的中國和戰勝的日本從此走上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兩國國運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甲午海戰戰敗,表面上是一場戰爭的失敗,實則是遲暮大清的全面潰敗。今人反思,除了從軍事層面反思,亦應從國家內政外交的各個方面審視,吸取教訓,否則很難保證當年戰敗之局面不會以另一種形式重新上演。

隨着歷史資料不斷披露,人們對甲午之戰真相的了解愈來愈多。單從軍事因素來說,以前國人最常提及的就是當時的北洋水師是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卻被遠比自己弱小的日本海軍擊敗,主要是因為清帝國在軍事指揮等諸多方面犯下嚴重錯誤。但如今更多資料披露顯示,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已被日本海軍超越,日本海軍的科技裝備水平遠超大清。大清的財力遠比日本雄厚,軍事科技水平卻被日本迎頭趕上並迅速超越,其教訓何在,值得今人反思。

而在內政方面,當時的清帝國政壇派系林立,黨同伐異,各色人物眼中沒有國家利益,只有個人私利,軍隊被視為個人私產,戰爭危急之時不能統一指揮,無法協同作戰,一方軍隊被敵擊敗,另一方軍隊無動於衷,甚至暗自欣喜。

除了派系林立,還有早已被說爛的腐敗問題,已不必多述。總之,當時的清軍,集軍紀敗壞、訓練荒廢、買官賣官等弊病於一身,焉有不敗之理。

拒絕改革 坐失良機

落後並不可怕,比落後更可怕的是對落後的無知和對改革的恐懼。當時的清帝國全方位落後於世界潮流,但主政者對此卻毫無所知,拒絕改革,以致屢屢錯失改革良機,多次改革中途夭折,終使局面無法收拾。這一點,尤其值得當下的中國警惕。當今中國已非一百二十年前之孱弱,但絕非高枕無憂,若不持續改革,前景並不如想像般樂觀。

此外,當時的日本明明是侵略者,卻巧妙地運用國際輿論,將自己包裝成為正義一方,而清帝國卻一味排斥國際輿論,最終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至於戰爭準備,清帝國內部有很多人從內心懼怕戰爭,希望國際調停,卻不知道愈是懼怕戰爭,戰爭就愈有可能爆發,以戰止戰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這一點亘古未變,今日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