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大選時,面對選民希望有明確的兩岸政策,蔡英文提出「台灣共識」,但這共識為何無法探知,可見當時台灣共識未有真正的內涵,她落選乃在意料中。民進黨自敗選後痛定思痛,希望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中國大陸,提出讓大陸認可、美國接受的兩岸政策。可惜,經過連場「華山論劍」,黨內精英莫衷一是,成了「華山空談」。

無所作為 人民失望

其實,民進黨部分精英也領悟到提出明確而與時俱進的兩岸政策,對該黨未來發展甚至問鼎執政的道路非常重要。因此,前主席謝長廷提出「憲法各表」,兩岸各有憲法,各有主權,可以各自表述;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提出凍結「台獨黨綱」,柯是民進黨大老,黨內人脈雄厚,他意識到台獨黨綱的沉重,他不敢提出取消,遂代之以「凍結」,希望獲得黨內支持。

民進黨發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但由於深綠把關,黨內開明的建議未被採用,凍結台獨黨綱提議未過關,只提出「積極凝聚台灣內部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基礎。事實上,國民黨以「九二共識」為兩岸對話基礎,民進黨不願藍營搶佔兩岸的發言權,希望能展開「民共對話」,與北京建立交流平台。然而,民進黨僅提出空洞的「凝聚台灣內部共識」,但黨內都沒共識,哪來台灣共識?如何以此與中共對話?如何代表台灣泛綠民眾發聲?民進黨無所作為,令許多人失望。

民進黨提出「凝聚台灣共識」,希望引起兩岸政策大辯論,此呈現了兩大問題:一是黨主席蘇貞昌沒有擔當,沒有作為,他只顧問鼎總統大位,卻畏於提出修正兩岸政策,推給黨內去激辯,以找出大多數人都接受的共識;二是民進黨還是只顧及深綠基本盤的感情,未敢拋棄台獨黨綱,自然與北京沒有對話基礎,民進黨如何找到對話台階?

年前,謝長廷務實地力排眾議,赴陸訪問,令北京驚喜鴻鵠將至,高規格接待,希望讓謝長廷作為民進黨內推動拋棄台獨的力量,豈料卻使謝長廷的意見不被採納。當初若北京平常心對待謝長廷的來訪,以一般禮數接待,他回台後或可依黨內規劃成為中國事務部負責人,今日就不會引起民進黨內反彈,使謝長廷走不進決策圈,這也是民進黨抗共的反彈。若歷史重演,北京改變高調做法,或許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便可以理性務實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