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水利工程無人理 臨渴挖井嗟何及

去年秋季以來,西南地區遭遇特大旱災,農作物大面積絕收,逾千萬人飲水困難,災情之嚴重,為中共建政六十年來所罕見。雖然當局發動「臨渴挖井」,卻往往掘地數丈仍滴水不出,終於嘗到忽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苦果。

其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南各省都擁有一個涵蓋大中小型水庫的水庫網,當年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建了大批山塘水庫,儲備了充足水源,基本實現旱澇保收。所以,那時也曾遭遇多次旱災,但損失遠比這一次小。

然而,改革開放後,分田到戶,農民各自為政,地方當局則忙於招商辦企業,鄉村水利無人管。以貴州省為例,大部分山塘、水庫都建於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由於管理不善、維修養護費嚴重不足,不少已漏水滲水,目前全省共有「病險水庫」八百多座。這些水庫如果能修復,就可以大大降低災情。

又如,雲南水力資源蘊藏量居全國第三位,但水資源利用率僅不足百分之七,為全國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問題就是大批水庫失修甚至荒廢,有水留不住。

重慶市涪陵區南沱鎮坐落於高山上,當地本來有一座小水庫,但因為年久失修,形同竹籃,完全蓄不住水,所以一遇乾旱,村民要靠消防車送水上山。

忽視水利 本末倒置

小水利土崩瓦解,中央和地方當局都難辭其咎。近年來,中央當局很少把農田水利建設列入議事日程,這幾年連續下達的有關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中央文件,都只提及農民分配、農村醫療、糧食價格等問題,鮮有觸及水利建設,以致水利投資嚴重不足。正如有貴州水利官員指出,小型水庫沒有納入中央投資計劃,地方財政保得住常規水利工程的維修已不錯了,更不用說建新水庫。

其實,地方財政並非沒有錢,撥款修水庫本來不成問題,可惜地方官急功近利,錢都用在政績工程上,誰會想起那些既無即時效益,也不會名傳後世的水利工程。這樣一來,農村修水利就要由農民自行集資解決,而且是修一次籌一次款,美其名「一事一議」,可惜由於村民意見不一,往往議而不決,不了了之。

當局的短視行為已造成惡果,不但農業失收,亦殃及其他行業。貴州當局全力發展茅台酒經濟,鼓吹是「永遠挖不完的富礦」,可是在這次旱災中,茅台酒產地茅台鎮亦不能幸免,多家酒廠因缺水停產。

農業是經濟的基礎,水利則是農業的根本,當局忽視水利建設,實在是本末倒置,若不從今次西南旱災中吸取教訓,更大的災難將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