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中國對美威脅有限

所謂中國威脅論,以前對美國人而言只是一種論述。不過,經過前總統喬治布殊最糟糕的八年,同期中國發展勢頭強勁,故美國人大概已視之為事實,而不再是某一種論述。對於中國威脅,一般分析認為主要是來自經濟力量,有了經濟力量,就可以投資在其他競爭力量的層面,例如軍事、外交、科技,甚至是文化軟實力。經濟力量是權力的根源,而中國恰恰就是在經濟上走對了路,所以中國給予美國的威脅也愈來愈大。

人均收入差距太大

隨着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體系崛起,在本地生產值而言,美國佔全球經濟的份額愈來愈低,遲早老大哥的地位不保。美國投行高盛在○三年預測,中國生產總值在二○四一年超越美國;但到了○七年,高盛已經把中國超越美國的年份提前到二○二七年。而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預測大致相若,指中國超越美國的年份是在二○三二年。

這種預測始終是建基於許多假設,也就是說,這些推測有大量的不穩定性。就算這些預測真的準確,但單憑經濟總量不可能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權力和影響力,非經濟性的因素固然存在,就算單看經濟上的生產總量,也不能說明事實的全部。

中國和印度因為人口基數大,所以就算總量上升,但按人頭計的人均所得還是遠遠落後於美國。按目前的最新數據,並以名義匯率計算,美國人均所得是四萬六千美元,中國只有三千六百美元,印度則更不消提,只有一千多美元。

按照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預測,中國人均所得到了二○三○年,也只是達到一萬五千美元。二○五○年,大約可達三萬美元,比目前美國的水平還要低三分之一;印度到了二○五○年,也只有一萬美元左右;而美國到了二○五○年,人均所得已經上升到九萬美元。

人均所得的重要性不只反映國民的生活質素與水平,而且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外向能力。如果人均所得仍然在較低水平,那代表大部分這些經濟所得都是花費在衣食住行這些生活所需,就算再有餘資,也要投放在相關的基建,又或者投放在提升生活素質的設施。一定要過了某一個人均水平的臨界點,這個國家或經濟體才可以由內向型轉為外向型。

華仍集中發展內政

這個臨界點很難一概而論,但可以肯定說,在一萬五千美元以下的水平,中國領導人仍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國內發展,尤其是改善分配,提高生活水平,能夠分配到國際問題上的精力和資源會相對較少。因此,中央領導人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唇邊,就是先管好自己的事。在目前的經濟水平,中國的手還不可能伸得太長,能夠給美國的威脅,恐怕也是心理威脅大過實際威脅。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