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中日能否產生亞洲大智慧

今年對於中日關係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日本穩坐二十多年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很可能將由中國取而代之。與此同時,中日之間原有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並未消除,這不但體現在中日歷史問題、釣魚島和東海油氣田等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也體現在中美日三方關係仍然極其錯綜複雜,而且還體現在中日兩國的民間認知和情感依然非常脆弱。在這一系列矛盾的基礎上,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以及同時伴隨的中國國際影響力和對地區事務主導力的上升,將使兩國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的過程變得更為微妙,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德法和解化敵為友

各種民意調查顯示,近年日本民眾對華反感情緒上升,與中國民眾對日本反感的下降形成截然反差。日本外務省中國蒙古課課長垂秀夫日前接受筆者專訪時表示,當中有短期和中長期兩個因素,就短期因素而言,○四年的中國民間反日風潮和○八年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導火線之一;中長期而言,中國崛起對日本民眾造成的心理衝擊卻是更深層的原因。垂秀夫認為,中日關係已不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是單純的友好關係,但也不是所謂的互相威脅關係;其間,中日兩國如何處理戰略互惠關係,並將這一關係具體落實非常關鍵。他認為,在這方面,中日兩國當然都會遇到美國因素,但如何妥善、積極地處理美國因素,將十分考驗中日兩國的智慧。

筆者從五、六年前開始就一直在倡導中日需要產生和發展「亞洲大智慧」。所謂大智慧,並非指雙方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而是站在雙方共同的屋頂上,尋求相對比較超脫的方式,尤其是在可能發生衝突的領域,用巧妙的手法,不但予以化解,而且還能化敵為友。歐洲的德法和解經驗及其背後的智慧就是如此。

尋找理性解決之道

由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亞洲人往往對德法和解模式表示讚賞,卻一直難以學到其中的精髓。其實,由於時空背景不同,世界上任何一種模式都難以模仿,但經驗和模式背後的智慧卻值得借鑑。無論是當年的德法還是今天的中日,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既然鄰居無法選擇,那麼就應該尋找理性解決之道。同時,德法當年通過「煤鋼聯盟」整合雙方可能再次導致戰爭的支柱產業,使戰爭不再發生,當中的智慧十分值得人們思考。

在這方面,日本國內一些有識之士正在展開思考,而中國則好像還有點認識不夠。這其實是一個因發展階段不同而產生的認知不同問題,關鍵是:中日不應再重複前人已經犯過的錯誤。就爭議最大的東海問題而言,若中日兩國具有足夠智慧,是否可使其變成中日之間的「煤鋼聯盟」?這並非幻想,而是需要兩國實實在在思考的問題。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