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英國狂建核電廠 揭歐洲能源困局

英國能源大臣文立彬日前宣布,將耗資五十億英鎊(約六百五十億港元)在十個城市興建核電廠,預計首個核電廠最快可於二○一八年投入運作。文立彬強調,到二○二五年,核能發電在英國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三,增加至百分之廿五。隨着核能發電比例的提高,英國將可望更快達到「二○五○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八成」的目標。

英國增建核電廠的消息傳出後,除了電力公司和工會表示歡迎外,卻遇到不少反對聲音。綠色和平等環保組織表示,將尋求法律意見,以檢視興建核電廠的計劃是否符合公眾安全的利益。綠色和平發言人指出,政府到目前為止尚未能找出妥善處理核廢料的方法,很難說服公眾為甚麼要興建更多核電廠。預料興建新核電廠的城市,將會有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被環保組織批評的同時,亦遭到保守黨狠批,但所持理據卻南轅北轍。保守黨影子能源大臣克拉克表示,其實十年前就應該提出有關計劃了。他指出,當局早前承認,如能源緊張的情況持續,到了二○一七年英國可能須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首次實施電力管制。「過去十二年來,十五個能源大臣─亦即是說每九個月便有新人上場─都採取鴕鳥政策,對能源短缺的問題視而不見。」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白高敦政府明知會遭到反對,但仍堅決提出建核電廠的計劃。正如文立彬指出,隨着北海的石油存量減少,為確保未來能源供應的安全,能源供應必須更多元化,低碳能源是較佳的選擇,如此一來才不會因國際油價波動而受到影響。

事實上,文立彬所謂「能源供應必須更多元化」的說法,實在可圈可點。自一九八六年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嚴重輻射洩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以來,核能發電幾乎成了一個「政治不正確」的禁忌議題。事實上,在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發生後的一段很長時間裏,美國沒有興建新核電廠,也沒有在國內售出任何一座核反應堆。直至近年,人們對全球暖化問題的認識日深,核能發電涉及的核廢料處理問題雖然仍惹人關注,但因為其有助減排,被包裝成一種「潔淨能源」。

而比全球暖化因素更重要的,正正是「能源供應必須更多元化」的考量。近年來,俄羅斯與烏克蘭多次爆發圍繞天然氣供應的爭拗,令歐洲多國在冬季承受「斷氣」之苦,這令包括英國在內的俄羅斯天然氣「消費大戶」意識到,是時候尋找天然氣以外的替代能源。外相文禮彬去年就曾明確表示,應當減少對天然氣,特別是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政府原本計劃在未來十年關閉十七座核反應堆,但當局最近亦宣布改變初衷,容許它們繼續運作。

能源穩定供應涉及一個國家的戰略利益,非同小可,絕對不能仰人鼻息。相信無論工黨抑或保守黨執政,都不能違背這個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