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東西德統一經驗 南北韓能否借鏡

昨天是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周年紀念,全球政要雲集當地隆重慶祝。柏林圍牆被推倒,揭開東西德於翌年統一的序幕,這對於分治逾六十年的南北韓來說,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兩韓能否借鑑德國經驗達成統一願望,再一次成為韓國人的關注焦點。

不少人認為南韓早年實行的「陽光政策」,正是學習「德國模式」的結果。當年西德政府以高速公路通行費和換取對方釋放政治犯等名義,向東德支付了約四千億港元,換取東德在旅行、郵政協定等方面作出讓步。反觀南韓推行「陽光政策」多年,北韓不但不肯棄核,單以兩韓民眾互訪的情況,就與東西德統一前有天壤之別。截至一九八七年,累計已有五百萬東德人赴西德旅遊,每年有數十萬東德居民獲簽發護照赴海外旅遊。反觀南北韓開放探親以來,每年只有二、三百名離散家屬得以在金剛山進行短短三天的團聚。

韓國人以民族性強而著稱,民間要求統一的呼聲向來很高,但如果仔細一點分析,當會發覺贊同統一的言論,往往訴諸民族團結情感,但當分析箇中利弊,以及如何推進統一事業時,不少人的評論即顯得悲觀。最典型的例子,是曾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任教多年的南韓教授朴成祚,他在○五年出版的《南北合則亡》一書中,就直指「統一不是情感,而是生存問題」。朴氏指出,德國統一後傾注大量資金協助東部地區重建,結果反而拖低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南》書出版幾年後的今天,情況依然沒有改變。德國《星期世界報》引述科隆哈雷經濟研究院的報告,指過去十年從德國西部地區輸入德國東部地區的資金總額大幅增加,相當於全德國去年經濟產值的一半以上,但德東地區失業率仍然比德西高近一倍。

須知道,東德當年在共產國家裏已屬相對富裕,西德則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經濟體,相反今天的北韓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南韓的經濟實力亦遠遜於當年西德。兩韓統一後,南韓能否照顧好北方的「窮兄弟」,實頗成疑問。

更有甚者,南北韓目前身處的國際政治環境,不能與二十年前的東西德相提並論,當年美國總統老布殊極力主倡兩德統一,令西德得以透過美國向英國、法國等對德國統一持懷疑態度者做工作。反觀今天的南北韓,美國向來視南韓為遏制中、俄的基地,兩韓統一後,美國如何繼續合理化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存在﹖至於視北韓為戰略「緩衝帶」的中國亦有類似考量,擔憂統一後的朝鮮半島將會一面倒親美。

南韓《韓國先驅報》在日前發表的社論中說,正如柏林圍牆倒下令西德人措手不及,以今天金正日的健康狀況看來,這種推動統一的突如其來的轉變,也有可能在朝鮮半島發生,但問題是,南韓人並不像當年的西德人那樣,對統一有充分準備。

看來柏林圍牆倒塌紀念日,與其說重燃南北韓對統一的憧憬,倒不如說令他們興起「為甚麼德國人行,韓國人不行」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