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反美死結難拆解 訪巴考起希拉妮

美國國務卿希拉妮上任後首度到訪巴基斯坦,除推動兩國反恐合作,也銳意促進兩國在保安以外的關係,冀能淡化巴國境內的反美情緒。希拉妮今次顯然有備而來,在滅貧、改善供電和擴充高等教育方面,向巴國開出巨額援助「支票」,但希拉妮抵巴未幾,白沙瓦就發生大型恐襲,有關「美國力促巴國向塔利班用兵導致恐襲巨浪撲向大城市」的指控,恐怕得到更多民眾認同。

近日,巴國各大城市發生的連串恐襲導致過百人喪生,日前白沙瓦的襲擊,令死亡數字增加至少一百人。希拉妮表示,襲擊正反映巴國置身於反極端主義戰爭當中,她說:「巴國並非孤軍作戰。你們站在這場戰鬥的前線,我們與你們站在同一陣線。」無論希拉妮此際借題發揮會否給反美情緒火上添油,可以肯定的是,巴國媒體將報道焦點從希拉妮首度到訪,轉移至白沙瓦的血腥殺戮場面,她的周詳公關部署相信已被打亂。

巴國大城市近期恐襲不斷,希拉妮前往拉合爾要冒上相當風險。雖然白沙瓦恐襲造成死傷枕藉,但希拉妮翌日按原定計劃到拉合爾與學生見面,又到當地清真寺參觀,誠意可嘉。有學生問希拉妮為何華府迫使巴國在境內用兵,希拉妮將問題化繁為簡,叫學生想像一下若恐怖分子從加拿大邊境闖入美國,美國政府絕不會因蒙大拿、達科他和華盛頓等偏遠州份人口稀少,並遠離東岸權力中心,而對有關威脅視而不見;同樣道理,塔利班向邊境部落地區埋手,巴國政府亦不能坐視不理。

對於此類暗指「是美國連累巴國」的疑問,希拉妮的解答可謂一針見血,但在此一淺白答案背後,其實有着錯綜複雜的背景。不少西方人士認為,那些盤據在巴基斯坦接壤阿富汗邊境地區的武裝分子,一直是巴國用來對付印度的棋子,由於巴方認為美國遲早會從阿富汗撤軍,將這些於兩國邊界游走的武裝分子趕盡殺絕,長遠並不划算。希拉妮向巴國民眾表示,若印巴兩國能夠和好,巴國經濟前景一片光明,但事實上,印巴修好對華府而言也有重大戰略意義。

不過,若說巴國真的有意給自己鋪定後路,這在某程度上也是出於自保。有評論指出,當年美國以巴基斯坦作平台,向那些對抗蘇軍的阿富汗戰士提供援助,蘇軍於八九年撤出阿富汗後,美國勢力立刻從有關地區撤走,巴阿兩地不少民眾自感被美國遺棄。希拉妮向隨行記者表示,美巴之間有「太多傷疤」,不無弦外之音。

美巴之間的恩恩怨怨已是盤根錯節,而巴國文人政府與軍方之間的複雜關係,令巴國反美情緒的死結愈綁愈緊。奧巴馬政府大方地向巴國提供總值七十五億美元的援助,但華府開出附帶條件之舉,就被解讀為「干預巴國內政」,巴國反美情緒加劇,除了因為傳媒煽風點火,與巴國軍方推波助瀾也有莫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