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教授不識蔣公 學界烏煙瘴氣

人怕出名豬怕壯,名氣一流的北京清華大學近日鬧出國際大笑話。該校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教授在新出版的學術著作中,被人揭爆有幾十處翻譯錯誤,其中最荒唐的莫過於將蔣介石(Chiang Kai-shek)譯為「常凱申」。堂堂清華歷史系教授,竟不識這位叱咤風雲的近代名人,一時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笑談。

顯然,這是一個低級錯誤,足以令名校清華蒙羞。事後有人替這位教授辯解,稱原著人名用的是「韋氏拼音」即粵語讀音拼法,譯者不知此人就是蔣介石。這其實不是理由,雖然內地不採用「韋氏拼音」,但譯者只要翻查韋氏與漢語拼音的對照表,答案一目了然。有疑問查字典,不過舉手之勞,連小學生都懂,清華教授怎麼會不懂。

何況,從資料前後文的語境中,身為歷史學者也應意識到此人應是重要人物,即便不是蔣公,也絕不會是莫名其妙的「常凱申」。更荒唐的是,這本錯漏百出的專著,出籠前部分章節未經編審校對。該書出版商中央編譯出版社的高級編輯事後承認,因倉促趕就,沒有校對該書部分內容,她說「當時我覺得清華的牌子那麼硬,王教授的學養也很好,倉促之間沒有深究」。想不到,清華教授的著述在出版社居然還有「免檢」、「免校」特權,聞所未聞,豈有此理。

粗製濫造 清華蒙羞

近年內地學著翻譯錯漏百出,「常凱申」不過冰山一角,最讓人捧腹的是,北京大學某教授在譯著中將古代思想家孟子譯成了國人不識的「門修斯」。「門修斯」、「常凱申」,分別出自北大、清華教授之作,相映生輝,成為最經典的諷刺笑話。

世風日下,急功近利,學界烏煙瘴氣,清華、北大也難潔身自愛。一些頂着一流學府光環的教授們,講課著述,弄虛作假、粗製濫造、沽名釣譽,後果只能是毀掉國家學術聲譽,傷害一代莘莘學子。學術腐敗愈演愈烈,根子又在考績制度上,因為無論學者還是教授,論文著作的多寡是升級考核的一個憑證。

然而,「常凱申」事件似乎沒有「學術作風不嚴謹」那麼簡單,主角王教授至今未露面說明,引起公眾質疑:此書並非教授親自撰寫,係由弟子代筆?付梓前並無閱讀文本,只是聽取學生「開題報告」,或看了寫作大綱後署上大名。其實,「導師掛名,學生幹活」在內地學界早已不是秘密,司空而見慣,即使「常凱申」當事人不願說,明眼人也能猜出個七七八八。

學人爭名逐利,斯文掃地。近年來捉刀代筆愈演愈烈,市場供需規模日盛,槍手產業應運而生。武漢市月初偵破一家代寫、代發論文公司,生意異常火爆,為「顧客」捉刀的近百專業寫手清一色碩士或以上學歷,槍手根據難度十五天內完稿。購買論文的主力是中小學教師及大學畢業生,前者所需論文用於評定職稱,後者急需畢業論文。悲哀的是,假作真時真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