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奧巴馬的外交構思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中東國家,初步反應相當正面,雖然還沒有進入實質議題,但只要奧巴馬標榜着我不是前總統布殊的外交旗幟,起碼可以檢到一些現成的政治便宜。

中東地區是美國外交上的第一號頭痛問題,首先要擺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鬥爭,最終令以巴可以和平共存;其次是說服伊朗放棄核子計劃,但同時又要肯定其在區內的大國地位;最後,更要在伊拉克抽身而退,並確定在撤軍之後,伊拉克仍然可以保持和平穩定。

三大問題 有好開始

這三條都是大題目,當然不是剛上任的奧巴馬可以一次過搞定,但還算是一個好的開始。就算跨越中東地區,也可以看到美國正在策劃一場新的外交運動,而奧巴馬、副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希拉妮三人分頭行動,出訪全球各大洲,這些訪問可以稱之為傾聽之旅,又或者平等夥伴之旅,甚至稱之為道歉之旅也未嘗不可。

表面來看,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態度是比布殊年代放低、放軟了,策略也變得較為靈活,但這些變化,是預示着一場在思想和行動領域起了實質變化的革命,還是只着重形象改變的化裝工程,則不只是從這幾個月的言行可以看出,而須再追尋過去兩年奧巴馬競選團隊的外交論述,前後兼顧,才可以見到奧巴馬外交理念的全貌。

國際社會一直都被認為是處於一個無政府狀態,每個國家都是主權獨立、互不從屬,在這些國家之上,再也沒有一個超然的團體、組織去駕馭,因此,美國過去要身兼國際警察,就是覺得這個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實在太過危險,而這危險足以危害美國的安全,所以美國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是絕對有必要的。

奧巴馬的構想,相信是這種危險被誇大,國際社會不是你害我、我滅你的生死存亡關係,而是實實在在的互相影響。當一個國家出現問題,其他國家也不能幸免,就好像墨西哥的流感、美國的次按危機一樣,但這種互相影響的關聯關係,是危也是機,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而不必一定訴諸武力。

在布殊年代,美國太過迷信武力,他受到第一次海灣戰爭戰果的鼓舞,認為美國超強的軍事力量是美國一切行動的後盾,但事實證明,美國的軍事行動起碼有三大約制。

第一,沒有國際支持以及道德和法律基礎的軍事行動,其實很難取得成效,伊拉克戰爭就是最佳教訓。

不重武力 改重合作

第二,美國雖然擁有超強軍力,但這跟它的實際用途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國的安全事件有其不對稱性和政治性,不是每一件都可以戰爭手段來解決,中國成語「無用武之地」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是軍事行動的後續成本太高。所謂自由學派的學者曾經研究過,二百多年來,沒有一場戰爭是有利可圖的生意,以軍事行動去推翻一個政權,然後再建立新政權,已是此路不通。

有了這個前提的想法,才促使奧巴馬從武力移向合作,這也是奧巴馬新外交政策的動力。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