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區會顏色改 明年立會復誰在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在「佔領效應」之下,今屆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及投票率均創出歷史新高,可謂意料中事,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建制派及反對派都有多位政治明星爆冷落選,反而多位寂寂無名的所謂「傘兵」偷襲成功,意味着激進勢力日益抬頭,政治版圖面臨巨變,未來政局勢必更加複雜,港府管治勢必更加困難。
只問立場 不問是非
整體而言,建制派及反對派兩大陣營在今次選舉中各有得失,十九名參選的現任立法會議員中,有五人落敗,包括反對派兩名「超級議員」民主黨何俊仁及民協馮檢基,以及首次參選區議會的公民黨陳家洛,而最大的冷門則莫過於民建聯鍾樹根和葛珮帆雙雙落敗。雖然建制派仍勉強保住十八區控制權,但優勢已所餘無幾,前景未可樂觀。
建制派整體表現及成績不如上屆,一般認為主要是「佔領效應」拉高投票率及新增大批年輕選民所致,這不是沒有道理,但除此之外,策略失敗及太過輕敵也是建制派失利的重要原因。可以見到,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建制派一直刻意低調,只談民生,避談政治,沒有積極宣傳「反佔領」、「反拉布」、「反黑金」等議題,加上在政改方案表決時爆出集體「甩轆」醜聞,令協調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不少曾誓言要「踢走泛民」、「票債票償」的反佔中市民沒有兌現承諾出來投票;相反,佔領行動催生的年輕「首投族」則幾乎傾巢而出,將票投給傘兵等激進候選人,令他們有機可乘,一舉奪走多個席位。更甚的是,部分建制派候選人輕描淡寫,以為勝券在握,根本沒有把傘兵放在眼內,直至形勢告急才補救,可惜為時晚矣。
過去區議會選舉被形容為「保長」選舉,選民一向重視候選人的實幹政績,譁眾取寵沒有多少市場,然而時移勢易,在社會高度政治化的今天,部分選民尤其是年輕人根本不會在乎候選人是否腳踏實地,更不會在乎候選人過往的政績,他們完全根據政治取向投票,愈激進愈能吸引眼光,正如台灣社會「只問藍綠、不問是非」一樣,香港顯然也是「只問立場、不問是非」。
眾所周知,傘兵「空降」地區參選,大多無政績、無經驗、無人脈、無樁腳、無協調、無資源,只是空喊政治口號而已,本來沒有多少人看好他們,連他們自己也僅僅視作練兵,詎料結果竟有多人勝出,恰恰反映香港社會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沒有最激,只有更激,「佔領效應」除了令建制派在多個選區失利,亦令多名反對派資深政客出局,可見明星效應不再靈驗,地區工作也無關痛癢,只要夠激進就可以撈取選票,溫和反對派如果不想被邊緣化,日後只好同樣走激進路線,這只會令香港繼續朝着兩極化、激進化的深淵不斷滑落。
不難預料,傘兵初次參選即有收穫,勢必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鬥志和欲望,明年立法會選舉肯定不會放過,按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躋身立法會不是沒有可能。一向沒有太多政治色彩的區議會,從此可能進入多事之秋;而本已烏煙瘴氣的立法會,今後只會更加混亂,不再止於拉布、爆粗、擲物這些例行動作。
黃鐘毀棄 瓦釜雷鳴
顯而易見,去年的佔領之亂不僅撕裂社會,而且改變了政治生態,其影響將是長久而深遠。今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一面鏡子,既照出香港政治的光怪陸離,也折射出回歸十八年來的種種亂象。回歸後的香港沒有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導致深層次矛盾愈演愈烈,人心漸行漸遠,為激進勢力提供政治舞台,更為本土化和港獨思潮提供溫床。過去中央政府對這些亂象視而不見,見而不理,直至近年驚覺問題嚴重,才開始着手撥亂反正,無論是去年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還是對政改問題寸步不讓,或者是早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發表的特首「超然論」,以及前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抨擊香港沒有「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都顯示中央對港政策轉趨強硬。然而,這些招數不僅沒有奏效,反而引起更大爭議,甚至變相為激進勢力助選。中央通過把脈無疑找到香港病根所在,但如果無法對症下藥,或者投鼠忌器,一切終是枉然。
正如我們多次指出,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歸根究柢就是管治權之爭。當年英國人以主權換治權的圖謀無法得逞,他們並沒有死心,轉而將希望寄託在代理人身上,這就是政改爭拗及佔領之亂的根源所在。事實上,反對派對培養人才一早有部署,這次通過區選練兵,更是使不少新人成功上位,逐漸實現世代更替。相對於反對派人才源源不絕,建制派則有人才凋零之嘆,回歸後中央先後為香港選擇了三個特首,結果全部不孚眾望,前兩屆政府固然問題多多,烏龍百出,現屆政府也是拉雜成軍,濫竽充數。尤其不堪的是,在治港人才嚴重匱乏的今天,下屆政府恐怕連一個根正苗紅的特首也未必找得到。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無能之人得勢,有德之士失勢,正如黃鐘被毀於一邊,泥鍋卻亂鳴一樣,這正是今日香港的寫照。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塵埃落定,事後孔明已無補於事,反而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才是見真章的時候,倘若建制派守不住陣地,香港勢必淪為真真正正的西方樂園。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