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氧運動有助減低抑鬱困擾及提升個人精力。(資料圖片)
要踢走抑鬱就要懂得選擇合適運動。有調查顯示,帶氧運動有助紓緩抑鬱,負重及伸展運動的幫助則不大。按年齡組別分,二十至二十九歲年輕人最少做運動,料與他們依賴電子產品有關。有精神科醫生說,抑鬱患者或對病患不自知,身邊人要多留意。
香港心理衞生會街頭問卷調查一千九百六十九名成人,結果顯示,百分之十一點八受訪者估計抑鬱程度達中等至嚴重,較兩年前同類調查的百分之十一點三稍高,當中更有百分之三點二需接受治療。調查亦顯示,百分之七點六受訪者稱,在過去兩周內「幾天或以上」曾有自殺念頭。兩成一受訪者表示感疲倦或精力不足,受困擾次數達七天以上;一成半稱難以入睡。
愈做愈是誤解
此外,調查發現,分別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五及三十四點五受訪者,沒有做負重和帶氧運動;約三成二有定期做帶氧運動的習慣,例如跑步和健身操。負責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孫玉傑分析,抑鬱程度較大或嚴重的受訪者,做帶氧運動的比率較其他受訪者少。受訪者做負重和伸展運動次數多少,則與抑鬱程度無明顯關連。他說,不少市民誤以為做運動「愈做愈攰」,其實多做帶氧運動,能有效減低「疲倦或精力不足」的困擾,「感到攰就應該做運動提神」。
除了做運動,尋求個人興趣亦可驅走鬱悶。五十多歲的Bonny來自單親家庭,從小缺乏安全感,與丈夫離異後打擊甚大,「見到天井就想跳落去」,因要照料兒子才放棄尋死念頭。從兒子描繪她睡覺的畫像,Bonny發現自己「多睡」亦是抑鬱徵狀。及後她接觸攝影,用鏡頭捕捉蝴蝶生命力頑強一面,悟出快樂真諦,「連蝴蝶都唔怕陌生人,我都要放下戒心」。她不怕在太陽底下「乾煎」,為拍攝蝴蝶美態攀山涉水,當做運動抗抑鬱。
發脾氣須多注意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表示,很多人以為發脾氣等徵狀只屬「唔開心」的表現,要靠身邊人多留意。如經常發現親友的集中力下降、無價值感、過度內疚、思想緩慢等多種徵狀,應盡早求助,了解是否抑鬱。
抑鬱症診斷標準*
‧抑鬱情緒(青少年可能是易怒)
‧強烈對生活所有活動失去興趣或快樂
‧體重或食欲顯著下降或上升
‧失眠或多睡
‧思考或行動緩慢,或焦慮
‧易倦、無精力
‧無價值感、過度內疚
‧集中力、思考力下降,決斷力低
‧有自殺念頭
*最少其中5項同時在兩星期內出現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