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一幢樓齡五十六年的唐樓,疑因年久失修,露台結構狀況惡劣,屋宇署以保障住戶及公眾安全為由,昨日通知住戶擬於月底封樓。十多戶居民受影響,遽失居所,倍感徬徨。事實上,全港有不少類似的舊樓,危機四伏,不管如何修補也難以消除安全隱患,加快重建才是治本之道。

據屋宇署統計,目前全港約有四千幢樓齡逾五十年舊樓,而且隨着年月增長,舊樓數目只會持續增加。當局過往一直沒有正視舊樓失修危機,直到三年前馬頭圍道塌樓導致四死兩傷才如夢初醒,展開全面巡查行動。今次須緊急封閉的唐樓,當局早於一○年已認為露台有危險,除了設置金屬支架強化結構,又向樓宇發出勘測令,無奈業主未能覓得承建商承接工程,加上財政困難,以致問題不斷惡化。事件反映不少舊樓業主無力自行維修樓宇,就算當局巡查發現問題限令修葺,也是一紙空文,無補於事,失修舊樓愈積愈多,恍如計時炸彈,遲早重演塌樓慘劇。

消除舊樓隱患,加強維修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少高齡舊樓進行翻修,壽命也不見得能夠延長多久,就算業主有能力支付龐大維修費用,亦不符合成本效益,因為十年八載之後,可能又要進行另一次維修工程。而沒有能力維修的業主,更是只能坐視樓宇狀況不斷惡化,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事實上,拆卸重建除了可以一勞永逸消除舊樓隱患,而且有助釋放土地資源,紓緩房屋供求失衡壓力。

其實,舊樓重建一向在私樓市場發揮重要作用,港府三年前修例降低強拍門檻,由必須取得九成業主同意下調至八成,用意也是加快重建步伐。問題是,發展商在商言商,有利可圖才會主動收購舊樓進行重建,不少地盤面積較小,或收樓困難的舊樓,難以獲得發展商青睞,只能由市建局及房協負起責任。近年市建局推出「需求主導」計劃,用意也是照顧願意接受重建的舊樓居民,可惜重建步伐蝸行牛步,效率一直令人詬病。

要解決房屋問題,關鍵在於解開土地供應不足死結,大規模拓地不離開發展新界及填海兩途,可是爭議多多,阻力重重,能否順利落實不無疑問。港府扭盡六壬物色房屋用地,不惜見縫插針,連一些小型社區設施用地也打主意,又準備放寬公務員合作社單位重建。其實相對之下,推動舊樓重建爭議較少,只要市建局和房協妥善解決受影響居民賠償及安置問題,收購價合理,相信居民大多願意接受重建,起碼可以改善居住環境,毋須再提心吊膽居於危樓之中。

加快舊樓重建有助增加土地供應,又可以解決舊樓失修問題,可謂一石二鳥。港府有沒有決心和魄力,只能拭目以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