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殖民地的洗腦教育

在一片「反赤化」、「反洗腦」的叫罵聲中,鮮魚行小學雖千萬人吾往矣,堅決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其是非成敗尚待時日檢驗,卻教小生想到港英時期的洗腦教育。

話說二次大戰之前,香港的中小學中文及歷史科一直沿用內地課本,直至一九五二年,香港教育署成立「中文教育委員會」檢討中小學的中文及歷史課程,檢討結果開宗明義:「香港的中國學生應該學習英國和西方思想的菁華。過去,中國的中文教育只會培育出一些無知而頑固的民族主義者,從教育的角度看,這是不正確的,更不應在香港推行。」說白了,就是要壓抑香港人的民族意識,高高抬起英國文化,將殖民管治合理化。

報告還大肆鞭撻民國課本:「滿清時期,在外族的統治下,中國人是不愛國的。此外,由於缺乏政治教育和熱忱,他們就像一盤散沙。中華民國成立後,政治家為了尋求國家統一,便訴諸人民的愛國情緒、狹隘的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思想。最簡捷的辦法就是挑起對外國的仇視,而歷史教科書往往被視為最有效的工具。」教委會諸公升呢為英式洗腦教育的執行者,竟稱一盤散沙的同胞為「他們」。讀到這裏,想到北大人,腦海忽然浮現《阿Q正傳》的經典場景:尼姑的頭,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可笑,可悲。

林芸生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