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立法會選舉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還未結束,市上已出現了鬧哄哄的氣氛,橫額標語到處都是,人氣較旺的地點都有參選人派單張,向長者噓寒問暖,逗弄小孩,迎着市民握手,擺着招財貓的招牌手勢,有些還拿着大聲公大呼口號,宣傳資料也開始塞滿家中信箱。
未來六星期市民將無寧日,即使足不出戶,電視、電台也會不斷播放選舉進度和介紹參選人資料,參選人也可能進行洗樓活動,摸上門來做家訪,有人覺得不勝其擾。不過,選舉是我們自己爭取回來的權利,幾年一次,大家應以平常心看待。
在香港搞選舉比在任何地方都要困難。香港地少、人多,政黨多、議席少,民主基礎薄弱,社會矛盾尖銳,選舉歷史短暫,凡此種種,都使選舉制度備受各種先天性局限,政黨政客同感舉步維艱。政改又處於循序漸進、緩緩推行之中,每一次選舉都有新措施、新程序;這次選舉,單是議席便分成地區直選、功能組別和超級議席三種,再加上比例代表的選舉制度並不容易讓一般選民理解,政府宣傳又不足,政黨要加倍力度催谷選民投票,方能稍添勝數。
令情況更複雜的是中央過分關心,演變成西環干預。中央在編寫《基本法》時,故意使特區選舉制度向某些政黨傾斜,再加上行政主導的體制,使政黨無法正式參與執政,卻因而延續了香港一貫以來選民只能選反對黨而不能選政府的奇怪局面。非建制派政黨不得不利用極端的政綱和言論來攻擊政府以爭取選民支持,甚至連建制派政黨也被牽着鼻子往同一方向走,衝擊行政主導,加強中央對某些政黨所懷的戒心,故西環必須在幕前幕後影響選情,免出亂子。
這次選舉,不是一場理性的選舉,而是一場西環和泛民的政治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