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手資料作教學避免偏頗
【本報訊】國民教育科應如何取材惹起各方討論。有教師指不同機構出版的教材或多或少有既定價值觀,又指為訓練學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全面認識國情,寧願花時間挑選國際報告、政府文件等第一手原始材料,再與學生一起解釋各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提供多角度的深入分析。
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許振隆表示,教師選取教學材料應緊守兩大原則:材料內容多角度,且屬基礎資料而不屬個人意見。因為不同機構出版的教材,或多或少受作者的價值觀影響,未必適合所有學生分析用。許振隆舉例指,如要討論內地環保問題,教師可在聯合國的環保事項報告、獨立專家的分析等,讓學生掌握問題客觀事實後,再分析問題成因、發展。
通識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亦指,國民教育講求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真正認識國家的正面及陰暗面,並非一面倒「唱好」國情,如此做法不會令學生得益。他建議老師可從不同途徑搜集資料,如新聞報道、海外資訊、國際性報告等,不應過分依賴單一教材,否則會令內容偏頗。